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3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冰箱也能杀新冠?格力美的美菱都想赚一把,空气净化器价格飙至上万

2023年01月18日 16:27    来源: 时代财经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产品都属于搭防疫的便车,属于营销行为,不是说技术层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三大家电公司正在争抢消灭冠状病毒。

  日前,长虹美菱推出“杀新冠冰箱”,格力和美的则重申产品对冠状病毒99%以上的杀灭率。这些产品动辄上万元,真的能帮助消费者防疫吗?

  时代财经了解到,在天猫格力官方旗舰店内,格力两款病毒“猎手”净化器价格在6499元-15419元,美的净击者空气净化消毒机在京东的官方售价是8999元。

  长虹美菱的“杀新冠冰箱”是搭载灭毒净味魔盒的冰箱,此魔盒只送不卖。时代财经咨询长虹美菱官方客服,对方推荐了两款4000多元的附赠灭新冠装置的冰箱。

  长虹美菱宣称产品能杀新冠病毒,格力和美的相对低调。

  1月14日,格力电器在互动平台表示,经权威实验室检测数据表明,公司“猎手”系列杀病毒净化器的冠状病毒杀灭率可达99.99%,但并未提及新冠病毒。不过,天猫官方旗舰店的产品详情页信息显示,新冠疫情下,格力于2020年历时55日天完成病毒“猎手”净化器的开发,能杀灭空气中99%新冠病毒。

  美的则于2022年7月推出净击者空气净化消毒机。12月中旬,其发布“尊重生命的每一秒”年度实践,宣称这款消毒机备受专业机构青睐,服务了多家医院。

  时代财经询问美的净击者空气净化消毒机能否杀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美的智能健康京东自营旗舰店客服给了肯定答案。不过,当时代财经联系美的相关负责人时,对方却表示,“我们不针对新冠发表任何评论,更不做这方面广告性质的宣传。”

  从消费市场反应看,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截至1月17日16时许,在前述京东店铺,长虹美菱“杀新冠冰箱”近30日售出近100件;美的净击者空气净化消毒机近30日售出43件;在天猫官方旗舰店,格力两款病毒“猎手”月销量分别是11、100+。

  值得注意的是,天猫格力官方旗舰店和美的智能健康京东自营旗舰店均有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报告中检测的冠状病毒仅有HCoV-229E,并没有出具针对Covid-19的检测报告。

  

  美的净击者空气净化消毒机的检测报告 图源:电商平台截图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对时代财经表示,消毒机能杀灭HCoV-229E,不一定能杀灭奥密克戎。

  他谈到,即便空气净化器可以灭杀新冠病毒,要完全消灭室内新冠病毒也是不现实的,空气净化器一般是放在固定位置的,人是不断移动的,能持续呼出病毒,只要室内空气中还留存有一点点刚刚被感染期患者呼出的新冠病毒气溶胶,人就很容易被感染。

  据常荣山所述,传染病患者住院,有条件的医院有层流病房,内部都是负压的,负压能防止层流病房空气里的传染病致病源外溢到室外。尽管这样,医护人员进入层流病房也还是要穿防护服、戴面罩,“如果这么简单的空气净化器能几乎全部杀灭病毒,根本就不用设计造价昂贵的层流病房了”。

  至于长虹美菱的“杀新冠冰箱”,他表示,这个产品没有意义,新冠病毒如果附着在冷冻食品包装上,有两种路径感染人:第一是变成气溶胶,第二是病毒沾到手上,手再摸鼻孔,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都很低。他建议,对于冷冻食品,消费者拿到家后可以用自来水冲洗外包装。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对时代财经表示:“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产品都属于搭防疫的便车,属于营销行为,不是说技术层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在他看来,空气净化器和杀新冠冰箱本质上都是家电产品,不是医疗设备,建议消费者不要对这些产品心存太高期望,“我相信,随着新冠感染高峰值的逐步回落,类似的产品宣传会烟消云散。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凑热闹”。

  针对“杀新冠冰箱”以及病毒“猎手”净化器,时代财经联系长虹美菱和格力,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责任编辑:韩艺嘉)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