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还是蓄势? 机构看好A股中长期投资价值
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A股市场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每一次调整都为投资者提供低位布局优质资产的机会。展望后市,机构认为,符合经济结构转型方向的行业蕴藏较多投资机会,包括科技成长、高端制造、消费升级等方向。
7月以来,A股市场延续震荡走势。华夏基金表示,由于流动性相对充裕且行业间盈利分化明显,景气投资主线部分结构性品种持续走强,短期股价和估值均出现较大提升,容易因资金阶段性兑现收益而加剧市场波动。随着风险阶段性释放带来的估值消化,新一轮投资机遇正在酝酿。
国内政策环境正支持A股市场长期向好。在星石投资看来,“十四五”规划中涉及资本市场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深化新三板改革等,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态度更加坚决。通过资本市场改革,股票市场上聚集了大量优质公司,优质投资标的更加丰富,为股市向好奠定坚实基础。
中邮创业基金经理江刘玮也深有同感。“未来A股仍是全球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资产之一。一是中国经济企稳向好态势不变,需求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仍有一定优势;二是中国经济转型稳步推进,结构性机会凸显;三是资本市场改革有序推进,更多优质公司在A股上市,市场监管机制也更加完善和成熟。目前来看,行业监管政策核心在于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应该把重心放在行业基本面和企业盈利的前瞻判断上。”
从增量资金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趋势也向好。近两年来,在全球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环境下,外资加速增配中国优质资产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北向资金净流入达2344亿元,外资已成为A股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
近日,知名海外资管机构景顺发布报告称,全球主权基金及央行正在加快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有40%的投资型主权基金及56%的流动型主权基金,将中国视为较疫情前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未来5年,40%的主权基金计划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75%的主权基金受可观的投资回报所吸引而投资于中国资产,另有57%的主权基金则将中国资产视作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的重要渠道。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高级策略分析师刘扬表示,近期外资阶段性净流出更多基于恐慌情绪所致,外资加配中国的趋势并未改变。
就国内增量资金而言,今年以来新发基金已超过1.8万亿元,居民对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有望增加。
从内外资机构当前投资来看,选择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基本面优质的企业成为共识。
嘉实基金较为看好四大方向:一是科技。科技要素对于宏观经济、行业领域,以及公司主体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凸显。二是以医疗及医药为核心的大健康。主要是围绕老龄化趋势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展开。三是消费。现在消费越发精细化,从消费概念转变为消费理念,并且最终体现在消费行为层面。四是先进制造领域。
霸菱中国股票投资经理姜征昊表示,在关注近期市场波动的同时,仍坚持自下而上的投资流程,并视市场调整为有吸引力的切入点,买进具有结构性增长潜力和优质基本面的企业。同时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投资主题,包括可持续能源和电动车。继续看好科技行业,特别是与数字经济及科技相关的投资主题,例如VR游戏等。从中长期来看,仍对中国企业的长期投资前景保持乐观,并将继续从正在进行的结构性改革、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趋势中,寻找具有可持续增长前景的投资机会。
梁银妍 记者 陆海晴 编辑 吴晓婧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