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贵杰否认实控人身份 秋林集团“无人管”?
4月9日,秋林集团发布公告称,因主营业务黄金业务的经营活动陆续出现停产、停工状况,预计关停企业三个月内不能恢复正常生产,公司申请对股票实施“其它风险警示”,4月10日起股票简称变更为“ST秋林”,同时,还就公司实际控制人等问题对上交所问询函作出回复。
今起变更为“ST秋林”
据秋林集团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黄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3.31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例达92.90%,因此,黄金业务是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
公告显示,黄金业务一直由公司董事长李亚负责管理,尤其是2018年7月份公司成立了黄金事业部后,更是整合了下属黄金业务子公司资源,统一调配。也就是说,除董事长李亚之外,公司其他高层管理人员此前对于黄金业务经营情况并不直接掌握。从2019年2月上旬起,公司董事长李亚、副董事长李建新失联。公司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多次从哈尔滨前往深圳。在工作中,应急小组发现了黄金业务所存在的问题。
深圳金桔莱是秋林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海丰金桔莱则是深圳金桔莱的全资子公司。工作组确认,2018年因这两家公司在深圳和海丰两地商业银行持续还贷、深圳金桔莱欠缴税款、公司负责黄金业务的董事长李亚、副董事长李建新失联等因素,导致公司黄金业务资金紧张,经营艰难。截至目前,深圳金桔莱因拖欠员工工资和房租,无法正常经营,在深圳水贝的展厅已经关闭;海丰金桔莱的两家分厂维持基本生产;深圳秋林珠宝公司仅处于维持基本经营的状态。
一位熟识秋林集团的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黄金业务在经营中已经存在严重问题,而此前公司的其他高层人员并不知情,这说明公司在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更有甚者,此前公司董事、监事、高管所见到的有关深圳金桔莱公司的决策资料很可能与事实存在差异,不排除深圳金桔莱公司在董事长授意下有意为之的可能性。”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公司黄金业务的问题在董事长失联后才被应急小组发现问题,这暴露了公司管理层对子公司的经营缺乏有效监督管理,靠个别“人治”来经营企业的弊端。
平贵杰否认实控人身份
此前,秋林集团一直对外披露平贵杰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并表示公司于2010年发生了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变更,奔马投资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股股东。当时,奔马投资披露,平贵杰拥有颐和黄金65.5%的股权,而颐和黄金持有奔马投资70%股权,因此平贵杰为上市公司秋林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此后,尽管在2014年至2015年公司进行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嘉颐实业认购了2.32亿股股份,持股比例达到41.63%,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显示,平贵杰持有嘉颐实业唯一的股东颐和黄金51.44%的股权,是颐和黄金的控股股东,也是嘉颐实业的实际控制人。而嘉颐实业、颐和黄金、奔马投资是一致行动人。因此,上市公司秋林集团的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对比2010年未发生实质变化,公司实际控制人依然是平贵杰。
但是,近年来,平贵杰是否为秋林集团的真正实际控制人屡遭媒体质疑。3月12日,上交所对公司的问询函中也要求说明此事宜。对此,公司于4月9日披露的公告中公布了平贵杰的回复。
平贵杰称,嘉颐实业、奔马投资、颐和黄金三家公司从成立起至今,他本人从未控制过三家公司的公章、证照、印鉴;他虽然参与了颐和黄金的筹备、组建,但仅仅于2011年至2014年期间实际经营、管理过颐和黄金北京分公司,以及于2008年至2016年期间实际经营、管理过颐和黄金下属公司北京和谐天下金银制品有限公司,但未参与过颐和黄金的实际经营、管理,也从未参与过嘉颐实业和奔马投资的实际经营、管理。
也就是说,平贵杰没有参与过嘉颐失业和奔马投资的经营和管理;其与颐和黄金的关系也仅仅是曾经担任过颐和黄金两个子、分公司负责人,而现在都已经不再担任。
平贵杰回复称,“他并不是秋林集团大股东嘉颐实业及其一致行动人奔马投资、颐和黄金的实际控制人,相应也就不是上市公司秋林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上述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媒体和部分投资者对公司实际控制人身份存在质疑由来已久,但直到这次才见到平贵杰的直接回复,其回复还坐实了此前投资者的疑问。“但值得质疑的是,为什么平贵杰到现在才正面给予回复?既然平贵杰不承认是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到底是谁?在当前情况下,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有必要坦诚地给投资者一个真实的答案”。
针对平贵杰的上述回复,公司表示,平贵杰在回函中并未提供关于上述说法的证明文件。由于目前公司仍未能与董事长李亚及副董事长李建新取得联系,公司目前也暂无其它途径核实平贵杰所回复内容的真实及准确性。
本报记者 矫 月 见习记者 孟凡军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