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裁员背后:沪江深陷亏损泥潭
沪江教育自2018年7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11月正式通过上市聆讯后,再没传出进一步上市的消息。然而三个月后,却传来大幅裁员的消息。
3月6日早上,在职场社交平台上有认证网友爆料称,因上市对赌协议失败,沪江正在进行全部裁员,市场部、督导人员、老师们将全部被下岗,所有高层都“拜拜”。
沪江迅速发布“澄清”声明后,却也难以阻止消息的大范围扩散。
裁员风波
针对此次裁员真相,《投资者网》向沪江教育相关负责人求证,对方回应称“传言不实”,随后沪江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95%裁员”的谣言严重失实,公司为改善业务基本面,近期针对亏损业务线进行了优化与合并,并表示目前公司仍在上市进程中,并不存在对赌协议。针对IPO进程却只模糊回应:公司会根据国内外资本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IPO发行时间。
据了解,对赌协议是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协议时,双方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一种权利。
据此前格隆汇报道,沪江教育在多轮融资中,签订了对赌协议;如未能按时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上市发行,沪江须回购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回购价格为投资价款加上按年息10%复利计算的利息之和。
在沪江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网》提供的一封题为《致全体沪江人:一如继往,砥砺前行》的内部邮件中,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伏彩瑞(又名“阿诺”)提到:随着公司发展壮大,队伍中也滋生了骄傲自满、理想信念淡忘等问题,经征询股东及董事会意见,公司管理层决定将优化业务健康度,同时实现客户学习效果与公司盈利目标,公司将2019年作为改革年,提升客户服务意识,持续优化业务结构。
针对裁员风波,沪江第一大股东涌金集团公开发声称:沪江教育加速盈利是全体董事及股东集体决策的成果,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涌金会全力支持沪江减亏增效,以及对接资本市场的各项举措。
事实上,此次裁员风波,似乎早有兆头。
早在1月30日,教育媒体芥末堆曾报道称,有读者爆料,一份标注有“集团CEO、总裁办公室”的通知显示,沪江核心管理层集体降薪20%至50%,取消2018年年终奖,所有高管贡献出独立办公室用于业务拓展、协同办公或会议室使用,同时多名高管职务被调整。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称,根据公司内部的系统,沪江总员工数在春节前最高时达到2400多人,但是截至3月6日下午3点,已只有1700多人,而此次裁员几乎涉及所有部门。
《投资者网》就此向上述负责人求证,对方未予以置评。
亏损泥潭
沪江由创业者伏彩瑞于2001年创办,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07年1月至今,沪江共获得7次融资,其中2014年,沪江获得百度8000万美元C轮投资,打破当时在线教育领域单笔融资额纪录,最近一次则是2018年7月的E轮融资,金额达3.19亿元,彼时估值高达159.50亿元。
沪江在3月6日发布的公告中提到:公司为改善业务基本面,近期针对亏损业务线进行了优化与合并。事实上,沪江正在经历连年亏损。
据沪江招股书显示,沪江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亏损净额分别为2.80亿元、4.22亿元、5.37亿元,2018年前8个月,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到8.63亿元,同比扩大176.36%。2015年以来累计亏损高达21.02亿元,而2018年前8个月营收4.36亿元,同比增长27.15%,沪江教育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
另一方面,沪江的销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沪江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仅销售及分销开支,就已分别占沪江总收入的132.2%、115.3%和106.1%。据了解,2017年,新东方在线的销售成本1.43亿元,而沪江的销售成本高达2.23亿元;销售及推广开支一项,沪江的支出为5.89亿元,是新东方在线的4.5倍。
从业务层面看,目前沪江网校、CCtalk、Hitalk三条业务线,沪江网校已建立一定的知名度与口碑,而CCtalk和Hitalk都还处于初创发展阶段。其中CCtalk是一个综合性的在线教育平台,其在上线第一年(2017年)产生正向收益,仅为52万元。然而有网友留言称,CCtalk也在裁员之列。
而更重要的背景是,目前在线教育企业的亏损几乎是行业普遍现象。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在线教育公司51Talk净亏损额分别为3.27亿元、5.15亿元、5.81亿元,尚德教育净亏损额分别为3.18亿元、2.54亿元、9.19亿元。
在目前在线教育企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大幅裁员及业务调整后,沪江想要获得资本市场认可顺利IPO,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思维财经出品)■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