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 沈右荣
中国500强企业、江苏最大的外贸企业汇鸿集团(600981.SH)产业布局令人眼花缭乱,多年来依靠出售股权投资的收益支撑盈利。
2010年,江苏省实施外贸集团整合,实力相当的汇鸿集团与开元集团走到了一起。2015年,汇鸿集团整体上市。2017年,公司又完成了与控股股东11.76亿元资产置换。至此,公司已成为一家资产规模超3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其运营依托“三驾马车”——供应链运营、投资和房地产。
然而,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名义上靠“三驾马车”带动的汇鸿集团实则依靠投资收益在支撑。2012年至2017年的6年间,投资收益合计44.22亿元,同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合计亏损1.32亿元。而这期间,总资产增长了7.25倍。
数十亿元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出售股权投资。2017年,公司相继减持了国泰君安、江苏银行、华泰证券等股权,加上现金分红,使得当年投资收益高达15.28亿元。
或是尝到了投资甜头,7月26日,公司宣布,拟将进行金融证券投资的额度增加6亿元至38亿元。截至去年底,公司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超过80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汇鸿集团产业发现,公司产业主要是实业和投资两大板块,二者之间很难找到关联关系。此外,持有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金融公司股权,但自己并未拥有一张金融牌照,因而也归属于投资板块。
上周,针对产业凌乱、高度依赖投资收益等问题,长江商报记者向汇鸿集团发去了采访函,未获得回复。
3年投资收益42亿
是净利近两倍
高度依赖投资收益的汇鸿集团正在加码对外投资。
7月26日,汇鸿集团公告称,拟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金融证券投资的额度增加6亿元。
回溯公告,2017年12月19日,公司董事会通过议案,确定2018年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存量总规模不超过32亿元,存量投资退出后可以滚动投资。此次追加6亿元,意味着公司进行金融证券投资的存量规模将达到38亿元。
根据公告,进行金额证券投资目的是为了提升资本运营效率。投资范围为限证券投资产品,具体包括:股票(含新股申购)、国债回购、基金、股票定向增发等二级市场投资,包含证券衍生品。
豪掷38亿元巨资进行金融证券投资,源于汇鸿集团受益于证券投资不浅。
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68亿元、7.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9.99%。然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51亿元。
使公司净利润为正数的就是投资收益。年报显示,2017年,公司出售高特佳股权获得1.71亿元投资收益。同时,减持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江苏银行等,合计获得9.97亿元投资收益。此外,借助华泰证券、国泰君安等现金分红,公司的投资收益又增加了近1.3亿元。
综合下来,公司当年获得的投资收益高达15.28亿元。其实,不只是2017年,2012年以来,公司的投资收益一直非常可观,且都超过公司当期净利润。2012年至2016年,公司获得的投资收益分别为4857万元、3363万元、5975万元、14.60亿元、12.92亿元,同期,公司净利润为3444万元、3330万元、1713万元、7.63亿元、6.6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779万元、3318万元、-2347万元、2787万元、-2675万元。
上述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公司投资收益合计为44.22亿元,其中2015年至2017年为42.80亿元。同期净利润合计为22.4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合计亏损1.32亿元。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汇鸿集团对投资收益的过度依赖。
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也可印证。今年前三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76.20亿元、1.1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18%、21.2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只有194万元。让公司净利润过亿的也是投资收益。今年一季度,公司投资收益为2.39亿元,其中就有减持华泰证券480万股获得的0.80亿元投资收益。
较上市时市值蒸发182.31亿
高度依赖投资收益的汇鸿集团也未得到二级市场上投资者认可,其300亿元的资产市值不足百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上市公司汇鸿集团的前身是2004年上市的江苏纺织,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更名为江苏开元。2009年开始,两家大型外贸集团江苏开元集团与汇鸿集团重组整合,2012年,上市公司江苏开元更名为汇鸿股份。2015年,随着汇鸿集团整体上市,汇鸿股份又更名为汇鸿集团。
值得关注的是汇鸿集团两次资本运作。2015年1月,公司通过向江苏苏汇资产管理公司(持有汇鸿集团100%股权)发行股份完成对汇鸿集团的吸收合并,交易作价77亿元。而在此前的2014年,汇鸿集团以产权变更的方式剥离了母公司低效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明晰资产等不适宜上市的资产。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此次交易拟注入的资产总计335.25亿元,净资产为56.23亿元,2013年、201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55.47亿元、397.92亿元,净利润7.75亿元、10.98亿元。
彼时,公司表示,重组后的上市公司将对汇聚汇鸿集团核心资源的贸易、地产、投资业务进行全面整合,推进以供应链运营为核心,建立贸易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与产业投资协同的综合运营模式,培育并形成冷链物流、医疗健康两大新兴产业 ,提升优化纺织服装、林纸浆、船舶机电等优势业务。
2017年10月,汇鸿集团与控股股东进行11.76亿元资产置换,置入的是会展股份、纸联再生、莱茵达再生三家实体企业及利安人寿、紫金财险、江苏信用再担保等三家金融企业股权,置出的是公司13.47亿元应收债权。2017年前8个月,上述三家实体企业分别实现净利润32.54万元、1272.5万元、-21.05万元。
系列整合后,截至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为307.16亿元,较2012年的37.24亿元增长了7.25倍。
然而,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汇鸿集团的资本运作似乎并不买账。
汇鸿集团整体上市之时,借助牛市行情,股价从2014年上半年的4元左右一路上涨,至2015年6月16日,达到25.95元。但此后是一路下跌。至2015年12月2日,整体上市发行的股份上市,股价收报12.52元,市值达到280.75亿元。而在上周五(8月3日),股价跌至4.39元,较整体上市之时股价下跌了64.94%,市值仅为98.44亿元,蒸发了182.31亿元。
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至72.73%
资产众多且涉及面广,如何整合实现协同,对汇鸿集团是一场挑战。
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主营业务主要有三大板块,即供应链运营、房地产及投资。2017年公司的房地产业务收入约为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1.90%,由此可见,该板块营收贡献较小。因此,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供应链运营。
供应链运营主要包括冷链物流、医疗健康、纺织服装、浆纸板材、机电船舶等。不过,供应链运营业务似乎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产品线看,纺织服装、浆纸板材等毛利率均不足7%,浆纸板材贡献营业收入114.77亿元,其毛利率只有2.90%,营业收入达到70.36亿元的纺织服装毛利率最高,也只有6.28%。从这些数据看,三年前整体上市之时所称的优势业务并未发挥出优势。
此外,去年置入资产后公司切入再生资源领域,但在去年,江苏莱茵达再生资源净利润亏损50.92万元,这意味着去年四季度的亏损金额超过前三个季度。
分析人士称,以外贸起家的汇鸿集团旗下产业众多,且跨度较大,而其涉足的金融领域均以财务投资身份出现,除了新近切入的再生资源,其他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大,实现产业资源协同难度不小。
不仅如此,不少产业还面临着培育,需要持续投入,这对公司的财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2.73%,2016年来持续上升。此外, 虽然公司货币资金有55.61亿元,但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为72.69亿元,再加上一季度现金净流出2.07亿元。这些数据说明,公司流动性并不宽裕,举债的空间也不大。
今年6月,公司分两次减持了华泰证券共计1373万股,收获投资收益2.24亿元。这将大幅增加公司现金流。
不过,靠频繁减持股权套现来维持流动性并非长久之计,毕竟,减持股权也有条件,且需要选择时机。
(责任编辑: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