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利用金融科技降低小微融资成本
业内人士日前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无论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业务的发展,最终要让各方受益,要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监管,整治“金融科技”外衣下的金融乱象。
更好利用金融科技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金融科技发展的主体是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在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无论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业务的发展,最终要让各方受益,要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授信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可通过科技手段获得合理收益,并将这些效率红利,合理地返还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和金融方及数据平台经营方,从而产生洼地效应和商家趋利集聚效益。
对于如何更好利用金融科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建议,首先,要坚守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其次,拓展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包括全面提升服务可得性,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再次,突出金融属性,防范金融风险,夯实金融科技创新基础,一要提升技术可靠性;二要关注数据标准与数据安全;三要注重防范风险;四要建设人才队伍。最后,加快金融监管科技步伐。
整治金融乱象
在鼓励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业内人士建议加强金融监管,整治“金融科技”外衣下的金融乱象。
尚福林表示,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活动。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惩罚。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前段时间的网络借贷、虚拟货币交易等活动,很多是披上了“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要坚决加以整治。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肖钢建议,应加强对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近年来一些大型科技公司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形成大型金融科技公司,被称为“数字帝国”。对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思路,一是完善对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框架;二是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保护;三是加强反垄断监管;四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五是加强国际监管协调。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