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多方聚焦民企融资难问题。《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从监管层到地方政府、再到金融机构,一系列纾解民企融资困境的实招纷纷落地。
仅从金融工具角度来说,10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10月25日,银保监会出台《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目前,保险业首只落地的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专项产品——“国寿资产-凤凰系列产品”已完成登记。此外,证监会也表示,将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通过发行专项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专门用于纾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出台的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保险担保和增信等政策,本质上都是致力于解决民营企业信用评级问题,避免羊群效应和盲目抽贷,有利于缓解市场对于民营企业违约的担忧。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无论是银行机构还是保险机构,其本身也是市场化参与主体,因此,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和规模也易受到自身风险偏好的影响。
刘哲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化解民营企业债务危机,除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的稳定作用,更需要调动直销银行等新兴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带动作用,更多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开发出更多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风险、成本、收益相匹配的产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谈及还有哪些金融工具创新可支持民企发展、缓解民企融资难问题时,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证券日报》记者建议,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股权场外交易范围,让更多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进行直接融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券,降低中小企业发债门槛,适当下放中小企业发债审批权限;利用大数据帮助中小企业增信,扩充增信工具,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如发展银税联动信贷产品、无抵押贷款等;进一步创新中小企业抵押担保方式,扩大中小企业抵押质押物范围,包括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商标质押贷款等。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