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资频道 > 第二屏 > 贷款方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爱钱进张辉:扎好篱笆做风控再谈融资

2014年12月26日 12:21    来源: 互联网    

  年末一笔 5000 万美元的融资使互联网金融平台爱钱进成为近期市场焦点。在舆论纷纷,疑惑成立不足一年的爱钱进何以创下 A 轮单一机构融资记录时,爱钱进合伙人张辉道出其中虚实。

  “我们并不是抢吃市场第一口螃蟹的老平台,能获得高榕资本青睐,更多是因为爱钱进业务发展可持续性得到了认可。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比纯做流量的互联网平台,我们可以归属为‘资产型’ P2P 平台。也就是把金融属性放在第一要素来思考,对金融风险怀揣敬畏之心,首先以负责任态度对待征信数据;其次,是在海量的征信数据上,借助 O2O 思维发展以数据驱动的量化风控模式,并积极向未来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靠拢。”张辉表示。

  在张辉看来,整个 P2P 网贷行业可以概括为两类,即通道型 P2P 和资产型 P2P 。其中,第一类平台通常与第三方小贷担保合作,嫁接外部债权,并不履行征信和线下尽职调查的责任,这类平台角色是信息和流量通道。与此相对,以爱钱进为代表的资产型 P2P 平台专注于自身开发债权,这类平台强调对所开发债权全力进行信用调查,掌握第一手的信用资料,以便做好风险定价。

  成立于今年 5 月的爱钱进专注的正是资产型 P2P 业务。据了解,爱钱进主要面向互联网人群提供财富增值的在线理财选择,在借款端,依托母公司普惠金融进行线下债权开发与信用初步调查。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全国十几个省市部署近 40 家门店独立开发债权。“如果没有亲自去做征信,平台仅依靠外部合作很难判断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很难保证对债权资产风险定价的准确性。”

  在互联网大数据袭来下,为何选择线下征信的传统方式?对此,张辉表示, Lending Club 的成功使大数据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热点,但在国内互联网征信数据体系并未成型,且包括央行征信报告在内的个人征信数据不能全面反应个人信用等级。因此 P2P 网贷在评估个人信用风险的时候,需要更多以 O2O 方式亲自做线下数据收集,来补充完善整个社会的公民信用数据体系。

  “以爱钱进为例,公司不仅实现 P2P 业务两端的 O2O 连接,同时在风控体系上,公司在年初便与全球最大征信机构益博睿( Experian )建立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打造基于授信决策引擎和个人信用评分的量化风控模型,对线下债权数据在线上实现了信贷工厂式高效审核,通过流程化作业,提高审批效率以及信用评估准确性。”

  张辉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信息交互流动中都在不断产生带有个人信用标签的数据,把这些数据累积下来并通过系统化的决策引擎过滤,来评估潜在信用风险并构建个人信用数据集市,到那时,互联网大数据才真正对金融产生本质和颠覆性的影响。而目前阶段,爱钱进以 O2O 方式持续加入更多的个人信用特征数据和行为数据,通过数据积累和评分算法的快速迭代优化,将是保持业务竞争力的核心。”

  最后,针对行业目前融资热潮,张辉强调,每一个行业潮水退去之后才会见真容,资本市场对于 P2P 的投资热,很大程度上源于对 P2P 市场潜在发展体量的认可,但对于 P2P 平台本身而言,扩张速度不是金融企业最重要诉求,风控才是立足之本。“融资提供了平台短期扩张动力,但只有扎好篱笆做好风控,不断推动将数据驱动的量化风控模型融合到互联网大数据体系,才有可能走的更远,使金融服务触及每一个社会角落。”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