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是优势 人才战略将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 今日,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联合会主席吴杰庄、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文化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斌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之夜”节目,就“粤港澳大湾区起飞”话题展开了交流。 >>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联合会主席吴杰庄、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文化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斌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之夜”节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鹏/摄
热议:“粤港澳大湾区”三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联合会主席 吴杰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鹏/摄
吴杰庄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可以很容易对接国际的平台,希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令更多的国际化在国家里体现。“里面内容非常多,明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能会继续提,这是一个国家的大方向。”吴杰庄说。
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蒋颖认为,如果发挥很好的优势,可以产生非常大的效果,会形成一种湾区的新的中国模式。“我们的经济找到一个新的发展动能,区域化、一体化发展以后,肯定会有很多要素,资源整合以后会释放出更多经济的动能。”蒋颖说。
蒋颖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制度创新,让这个区域真正成为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城市集群。
在张斌看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粤港澳大湾区更具体、更明确了。“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的战略层面上制定了一个很好的发展规划,将来对金融、资源、人才、人员的流动、规则的制定、立法的制定都形成了很好的一个态势。”张斌认为,这也告诉世界,中国是一个改革的市场,是一个大家有利可图的市场。
据了解,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
“科技+金融”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优势
在谈到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优势时,吴杰庄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就是“科技加金融”。他表示:“香港是亚洲最大的融资中心,金融非常发达,各类金融产品都能在香港找到。深圳有几家国际水平领先的科技企业,还有在珠三角的一些城市,比如东莞、中山等都有很好的生产链条,所以我们能想到、能做到、能落地的产品都可以通过香港、澳门出口到世界,也可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等地将这些产品辐射到内地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鹏/摄
蒋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由多种产业布局,比较完整,整体上是潜力非常大的。在深圳有科技平台,香港有金融平台,这种多面融合能够发挥出对资源最大的整合潜力。”
蒋颖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容量非常大,她用数据进行了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面积跟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相比更大,人口也比较多,GDP有一些差距。整个粤港澳地区占全国GDP大概12%、13%左右,增长幅度7%,这个增长幅度也是比较高的,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张斌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优势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工业体系完善、整体配套能力强大、贸易优势突出。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特大型的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是目前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另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条件好,硬件配套强,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金融中心,还拥有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产业生态系统完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很强,核心城市服务业发达,周边城市制造业的差异化、集群化发展赋予了大湾区特殊的综合竞争优势。”
人才战略会有翻天覆地变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人才高地。比如: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我看两点,一个是在金融领域有话语权,另外一个是科技领域有话语权,这两个领域其实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才。”吴杰庄表示,这个湾区可以吸引国际化的人才,不是单独服务香港、服务湾区,而是服务整个国家,相信人才战略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蒋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把区域真正地形成“一体化”,从产业和经济的角度真正地做到融合。“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区域化的发展,能够把粤港澳打造成一张名片。大家想到金融跟创新的融合就会想到这个区域,要推动这样一张名片的建设,整个一体化的建设,对整个中国来讲也是一种尝试。” 蒋颖说。
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蒋颖指出,把这个区域打造成一个营商环境的高地,这对中国接下来经济的发展和推动都会有很多的好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文化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鹏/摄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中国总结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无论在立法、制度建设、整体规划、法律方面等,大湾区都可以建设得更好。”张斌指出,改革到了一个深水区,粤港澳大湾区给世界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力量:文化、政策、市场融合
吴杰庄建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演艺大学,把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向世界。他表示:“在过去30年,很多内地朋友学习粤语都是通过香港电影或粤语流行歌曲。如今,在全国各地有很多香港朋友参与到每个电影的制作、每个产品的制作,但是,其实他们也不太愿意去很远的地方。所以,如果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平台让他们集中发展,他们会利用他们的经验把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向世界。”
蒋颖认为,对企业来讲政策融合也尤为重要。她指出:“现在两岸人才流动要办理出入境等手续,如果两岸政策能够融合起来,对于人才流动方面就会相对简单很多。对企业来说也可以降低成本。”
张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讲,其实是一个顶层设计,需要产业和市场相结合。企业要赚钱、做生意,全世界哪儿的法治环境好、哪儿有市场、哪儿的资金融合好,哪儿就有活力,大家就愿意投入。在这方面,我国有特色的制度、有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优势,融资渠道四通八达,引进人才面向全球,政府又给了那么多的好的政策。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做国际化平台的条件。”
(责任编辑:蒋柠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