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蚂蚁金服已成“超级独角兽”:估值超万亿元,相当于“百度+京东”

2018年06月26日 09:24    来源: 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孙冰

  视觉中国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北京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5期)

  6月8日,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下称“蚂蚁金服”)正式对外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此次融资金额达140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目前,多家分析机构给出的蚂蚁金服的估值已经达到1500亿~16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707亿~10354亿元),比2014年未上市前的阿里巴巴还要高,也超过了百度目前的市值,甚至相当于“百度+京东”的体量,跻身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在A股市场中,市值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公司目前也屈指可数。

  随着蚂蚁金服越来越密集的IPO传闻,BAT(百度、阿里、腾讯)真的就要变成ATM(阿里、腾讯、蚂蚁)?是什么支撑了蚂蚁金服如此高的估值?而这只全球估值最高的“超级独角兽”又在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和挑战?

  “蚂蚁”变“大象”:全球最大独角兽

  为了解决网购支付的信任问题,2003年10月淘宝网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网分拆独立,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2014年10月,以支付宝为主体的蚂蚁金服正式成立。

  2015年7月和2016年4月,蚂蚁金服先后宣布完成了A、B两轮融资,融资后的估值分别约为450亿美元和600亿美元。在此次最新融资公布之前,外界对蚂蚁金服本轮融资的预估普遍在80亿~100亿美元,最终140亿美元的融资金额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整体估值更是比两年前暴涨了2.5倍。而且,此轮的投资人名单也堪称“星光熠熠”,可见全球顶尖资本都在竞相追逐,唯恐错失这只全球最大独角兽。

  “此轮融资后,蚂蚁金服估值超越百度,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巨头,互联网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长期关注电商平台金融科技业务的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据阿里最新财报透露,截至2018年3月31日,支付宝与其全球合作伙伴的年活跃用户数已达8.7亿,国内服务中小商户已达1500万。英国《金融时报》、彭博社等媒体此前报道的数据显示,蚂蚁金服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达2.2万亿元,其中余额宝管理着1.5万亿元;蚂蚁金服发放的消费贷规模达到6000亿元,是中国建设银行的近3.7倍,花呗用户平均每个月借款约700元,借呗用户约3000元;2017年至今,蚂蚁金服的消费贷规模已经翻倍。

  但曹磊并不认为这些数字是蚂蚁金服获得高估值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脱胎于阿里巴巴的基因和其强大的科技实力,才使得蚂蚁金服获得了远超传统金融机构的估值水平。“蚂蚁金服正在围绕‘BASIC’核心技术能力进行布局,即Blockchain(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rcurity(安全)、IoT(物联网)、Computing(计算),这些都是蚂蚁金服未来的发展空间。”

  曹磊分析说,蚂蚁金服除了自身金融业务的发展,还不断获取外部“血液”。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在5年时间内蚂蚁投资部投资了100多家公司,覆盖出行、餐饮、教育、保险等诸多领域,借此构筑了强大的生态系统。

  蚂蚁金服也并非孤例,在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有券商对腾讯金融(微信支付+财付通)的估值也达到1200亿~1440亿美元。此外,京东金融以及处于第二梯队的百度金融、唯品金融、美团金融、携程金融、滴滴金融、苏宁金融等,市场也都给予了非常好的反馈。

  去金融化,“技术+全球化”撑起万亿元估值?

  和巨额融资和天量估值一样受关注的,还有融资材料披露的一些关键数据。据报道,在一份未经蚂蚁金服官方确认的融资文件披露,蚂蚁金服三大类收入来源分别是支付接入、金融业务和技术服务。目前科技服务在蚂蚁金服营收中的占比约为34%,蚂蚁金服希望在5年内将其提升到65%,超过支付成为第一大业务;金融服务所创造的营收则预计从11%萎缩至6%;支付业务贡献的营收将从2017年预估的54%下降至28%。2017年到2021年,预计蚂蚁金服的整体营收每年将增长40%。

  虽然要立志成为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金融机构,但从目前的业务数字看,蚂蚁金服还存有不小的差距。这意味着蚂蚁金服还面临着不小的调整和转型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不仅仅是蚂蚁金服,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核心金融业务,包括支付、小微贷款、信用评级、财富管理,都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

  不过,蚂蚁金服副总裁陈亮并不认同外界“蚂蚁金服在转型”的说法,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蚂蚁金服的底色和驱动力一直都是科技,而且这个思路一直没有变过。“我们拥有金融业务是为了作为技术应用的‘试验田’。因为金融行业有其特殊性,一个初创、未获验证的技术或产品,一般金融机构是不愿意轻易合作的,当年的余额宝、小贷都曾难觅合作伙伴。但有了试验田,就可以更从容地进行创新实践,成熟后再实现开放。”

  陈亮说,截至2017年12月,蚂蚁金服的技术岗员工占员工总数52%;跻身阿里合伙人的6位高管中,3位是工程师出身;2016年蚂蚁专利申请量达1161件,超过Amazon、Facebook;蚂蚁拥有的区块链申请专利数量,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名列第一。“这些都是更具说服力的数字。”

  对于技术服务在蚂蚁整体营收和利润构成上的占比并不算太高的问题,陈亮回应称,是因为技术服务的能力需要沉淀和锤炼,尤其在金融服务领域,而金融伙伴对于技术的接受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技术服务会随着蚂蚁技术的成熟并开放,未来,技术服务领域的收入占比会逐步提升,并将成为蚂蚁的主要收入来源,这和我们提出的‘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开放策略也是匹配的。”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仅仅是因为金融业务的盈利能力,资本市场不可能给蚂蚁金服如此高的估值,技术才是蚂蚁最大的价值。毕竟世界上并不缺少金融机构,而蚂蚁金服的估值已经超过了很多全球顶级银行。普遍而言,资本市场给科技公司的市盈率,要比金融公司的市盈率高得多,或许可以从侧面证实资本市场对蚂蚁金服“科技公司”的定位。

  曹磊认为,互联网和新科技给金融行业带来的不仅是销售渠道层面上的改变,而是发生了“核裂变”。“技术革新对金融的赋能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移动互联改变了金融的触达能力和便捷性;大数据改变了信息搜集的成本和处理效率,并进而改变了甄别风险的能力;云计算则改变了金融的成本和效率等。这些都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全球“复制”,海外收入将超国内

  蚂蚁金服官方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支付宝的全球化拓展、自主科研投入和全球顶尖人才的招募,从而提升支付宝及其合作伙伴向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也对外透露,此轮融资中,与投资者交流最多的是怎么帮助蚂蚁金服,一起推动全球化的进程。

  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蚂蚁金服单季亏损近7.2亿元(1.14亿美元)。分析师普遍认为,这是蚂蚁金服在IPO前做出的战略性亏损,但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均未做出官方回应。

  井贤栋曾表示,蚂蚁金服全球化目标是未来10年全球用户将达30亿,服务2000万小微企业。

  “我们的全球化战略除了支持阿里巴巴的eWTP建设外,主要还有两类方向,一是服务中国人出境游的‘支付宝蓝’,目前已经覆盖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通过‘当地合作伙伴+技术出海’的模式,诞生出的‘一带一路’上9个国家和地区的本地版‘支付宝’。未来,我们海外市场的收入会超越国内。”陈亮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蚂蚁金服已经在印度(Paytm)、韩国(KakaoPay)、印度尼西亚(DANA)、泰国(AscendMoney)、菲律宾(GCash)、马来西亚(TNG)以及中国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了当地版的支付宝。其中,印度Paytm的用户量从3年前的2300万提升到了2.5亿,跻身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仅次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更为重要的是,支付并不是蚂蚁金服的全部,而仅仅是一个打开魔盒的入口。“金融场景只是蚂蚁金服科技驱动的众多场景之一,蚂蚁金服在非金融场景的技术应用,范围更广、耕耘更深,支付宝也早已从支付工具升级为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我们培育金融级的技术能力,但技术的应用和开放都会超越金融场景。从2017年开始,蚂蚁金服全面推进技术商业化,陆续开放其技术底层能力给到B端合作伙伴、政府、机构、公司,通过技术赋能B端来服务好C端。”陈亮说。

  曹磊也把蚂蚁的海外布局形容为“复制更多大小不同的自己”。他分析道,对于海外的布局,蚂蚁金服采取了“三部曲”策略:先让中国用户在海外能用支付宝,再给当地用户提供电子钱包服务,最后再从支付延展到金融服务,并在海外也会走向开放,整个步骤跟在中国的策略如出一辙。“因为蚂蚁金服是一家面向全球市场的多元化互联网公司,所以它的增长空间非常大,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它可以将中国成功的模式复制出去,进而复制更多大小不同的自己。”

  安信证券首席分析师赵湘怀认为,蚂蚁金服价值驱动的双引擎分别是技术和全球化,技术决定深度,全球化决定广度。安信证券分析报告认为,虽然大部分海外公司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蚂蚁金服的利润贡献很小,但资本市场估值已经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因此如果考虑蚂蚁金服持有被投公司的股权价值,蚂蚁金服的估值水平还能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