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鹏华基金梁浩:汇聚团队合力 延展投资能力圈

2017年08月28日 06:44    来源: 中国基金报    

基金公司的研究团队不仅推荐股票,基金经理也不是简单地按照研究员的推荐去买股票。研究团队是基金公司的基础平台,要有足够的研究覆盖广度,能源源不断地为决策提供支持。

  基金公司的研究团队不仅推荐股票,基金经理也不是简单地按照研究员的推荐去买股票。研究团队是基金公司的基础平台,要有足够的研究覆盖广度,能源源不断地为决策提供支持。

  “个股研究要有深度、策略研究要有宏观格局、资产覆盖要有足够广度、投资经验要积累、投资风格要不偏离”,鹏华基金研究部总经理梁浩简要概括了作为一个基金经理所要面对的挑战。

  “3300多家上市公司,分属不同行业,经营状态各异,来自市场、社会、国民经济各个层面的复杂变化更加剧了投资的难度。机会散落在市场的各个角落,研究必须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决策必须要善于抓住关键决策点。”梁浩说。

  曾任职信息产业部的梁浩博士有9年投资研究经验,他管理着鹏华基金研究部,鹏华基金即将发行的一只凝聚团队合力的新基金——鹏华研究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也是由梁浩管理。

  鹏华研究精选是一只既单纯又复杂的基金,名称中的“研究精选”四个字表明其“研究驱动投资”的血统。公告显示,该基金可以以0~95%的资产投资股票,依托基金管理人的研究平台和研究能力,通过对企业基本面的全面深入研究,挖掘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力争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

  鹏华研究精选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梁浩具有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Wind数据显示,梁浩管理的鹏华新兴产业基金成立以来累计收益超过126%,年化收益14%,远超同期沪深300指数3.73%的年化涨幅。

  投研融合 团队取胜

  众所周知,投研融合在任何基金公司都是难题。基金公司的研究团队不仅仅推荐股票,基金经理也不是单纯按照研究员的推荐买股票。在梁浩眼中,研究团队是基金公司的基础平台,要有足够的研究覆盖广度,能源源不断地为决策提供支持。

  为了确保鹏华研究精选这只覆盖广泛、策略多元的基金能够顺利运作,梁浩做了很多探索和突破。“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团队来弥补个人的局限。团队骨干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在自己所覆盖的领域有所擅长、尚未走向投资一线、思维仍能聚焦的优秀分析师。”

  对于鹏华研究精选这只新基金,掌舵人梁浩将采用与传统公募基金截然不同的投研管理方式。他从四个方面做了解析。“首先,是宏观策略研究专业化,每一类风格资产研究都有专人负责。其次,是决策点明晰化,通过对决策点的梳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三,是投资理念模型化,我们在公募基金中首家在基本面研究体系中引入量化策略研究员,通过模型的客观量化避免风格漂移问题。第四,是个股研究跟踪的团队化,通过研究和投资的无缝对接,提高团队的整体作战效率。”

  梁浩表示,鹏华研究精选的投研融合有可能成为跑赢大盘获得阿尔法收益的加分项。以往公募基金的阿尔法收益主要来自个股的选择,而鹏华研究精选在个股选择的基础上,还可以争取到资产配置的阿尔法,也就是通过“宏观策略+个股选择”的双重策略获得阿尔法,力争实现更均衡、更稳健、稳步向前的效果。

  跳出圈子解方程

  梁浩表示,在复杂多变的宏观背景下,什么样的行业最优秀、最具投资价值,这始终是投资的首要问题,就像在解复杂方程式的时候,要找到最关键的步骤。

  梁浩带领他的投研团队首先将大类资产特点做了性质上的区分,并根据宏观经济趋势、市场估值情况以及监管环境,每个月进行动态分析判断,前瞻性地筛选出性价比更高的类别。

  解方程的第二步,是如何将高性价比资产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我们设置了初始的配置中枢,但在实际投资中,又需要跳开条条框框,会根据当前时点性价比最高的资产进行超配。”

  解方程的第三步,是自下而上选择能够穿越牛熊周期转换的优质个股。对应不同的资产类别,梁浩的投研团队都有擅长的专人负责。个人主动性研究的结果还将得到量化研究员从量化角度的补充和支持。

  “投资对于投研团队的知识储备、覆盖范围有很高的要求,团队合力会让能力圈的体现最大化。比如我们看好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等因素对周期性行业的积极影响,并对周期股给与阶段性的重配,这样就有机会跑赢市场平均收益水平。” 梁浩表示,鹏华研究精选基金不会有任何风格上的负担,更强调不同经济环境下的最优资产选择。

  归集和离散之间,是敢于打破自我认知边界的勇气,体现了鹏华基金研究团队不断延展能力圈的实力,相信也会让鹏华研究精选基金的组合管理更加灵动。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