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王者荣耀”防沉迷,有用吗?

2017年07月05日 14:12    来源: 北京日报    

  最近,被恶评为“王者农药”的游戏“王者荣耀”成了众矢之的。“13岁男孩因玩‘王者荣耀’被批评而跳下4楼,刚醒又想登录游戏”、“狂打手游‘王者荣耀’40小时,广州17岁少年患脑梗险丧命”……对此,该游戏开发商——腾讯公司昨日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三板斧”,包含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新规效果几何,沉迷如何防范,本报读者有话说——

  为人父母者不妨先“自问”

  “王者荣耀”成为“国民游戏”,自有其走红的原因。但说到底,它不过是一个休闲娱乐工具,关键在于监管与引导。针对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痴迷游戏的问题,有关部门理当承担起监管责任,尽快制定游戏分级制度,用更全面、更严厉的监管措施督促企业改进及完善相关产品。而互联网企业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要让产品的“荣耀”变成众人讨伐的“农药”、“毒药”。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家长。借此机会,为人父母者不妨都扪心自问:孩子沉迷游戏,自己有多少责任?自己是不是手机控、游戏控?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和心思在孩子身上?有多长时间没有陪伴孩子了?除了打骂、禁止、没收手机等强硬手段外,有没有更好更高明的办法?

  负责任的家长才是防沉迷的防火墙。只有父母的爱与陪伴才会让孩子把目光从游戏上移开,逐渐养成明辨是非、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基本能力,看清网络游戏之外的美好世界。而这也是任时光变幻,可以在人生任何“游戏”中保持不败的最佳“装备”。

  (湖北 斯涵涵)

  理性协商才是出路

  技术发展到今天,让孩子离开网络、隔绝游戏已几无可能。换而言之,国内网络游戏产业已发展到年收入千亿以上的规模,也远非一禁了之那么简单。

  既然如此,走出困局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在孩子、家长、游戏企业、相关部门之间尽快达成一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妥协。家长要做好榜样,自己先得不玩或少玩;孩子也要懂得沉迷的危害、长辈的好心。对企业来说,要明白如果一味追求收益而无视社会效果,由此触发的公众反弹很可能使自己的盈利状况和社会形象发生“逆转”。而作为监管部门,则应当依法运用既有法规来约束企业,引导企业为孩子成长贡献更多正能量。

  同样被类似问题困扰的韩国,相关各方协商的结果是:于2011年施行的限制青少年深夜上网打游戏的《青少年保护法实行令修正案》,规定韩国网游企业有义务对未满16岁的青少年在凌晨零点至早上6点之间掐断网游,违反者将被处以两年以下有期徒刑和1000万韩元以上罚款。本次腾讯推出的防沉迷系统,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与公众的一次协商。公众和监管部门不妨根据实际效果,进一步探索强化网游企业社会责任、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的方法和途径。

  (浙江 胡晓新)

  法治要跟上网游的速度

  控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应当成为游戏产业内在的责任。这一点并不缺少社会共识,但一直以来,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从来都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反对者和限制者,唯有开发商、运营者是例外。原因很简单,没有谁会有自我割舍利益的勇气,把“上帝”拒之门外。

  此次腾讯推出防沉迷“三板斧”,理性地说是被迫的自觉。被迫是基于诟病风暴的压力,而自觉则是非法定责任下的自我完善。之于整个网络游戏行业,这样的尝试并不带有普适性,因为其推出的防范机制,既不是行业标准,也不是法律规定。虽然2007年,有关部门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是这一简单的规定,无论是法规的效率,还是可执行性,都存在很大缺陷,远远跟不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步伐。

  面对“王者荣耀”暴露出来的未成年人沉迷现象,不能只是简单讨论如何打上限制的补丁,更要思考如何把网游产业纳入法治轨道。一方面补上法律法规的短板,明确网游开发、运营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健全网游行政监管与司法维权的机制,用行政处罚、民事索赔、公益诉讼等利益制衡机制,倒逼网游行业自我规范,真正为大众提供健康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湖北 房清江)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