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怎么看横盘中的高送转“盛宴”?

2017年03月22日 11:31    来源: 深圳商报     钟国斌

  进入3月年报密集披露期后,炒作年报高送转公司是A股市场的惯例。最近两周,高送转概念股持续走强。上周,陇神戎发披露10送转25股预案后,股价连位了5个涨停板,新宏泽10日公布10转10股预案后,股价大涨超过60%。本周,凯中精密19日公布10转10股预案后,该股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天能重工17日公布10转20预案后,该股20日涨停,21日涨停被打开,收市仍大涨4.03%……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大盘高位横盘之际,高送转概念炒作逐步升温。

  业内人士表示,高送转概念今年会有个股和局部行情,投资者提前潜伏有望获得超额收益,但应谨防借高送转减持或“高送转、低业绩”等陷阱。

  近400家公司推出高送转

  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发现,截至3月21日,两市共有380多家(剔除已实施分红送转方案公司)公司披露了2016年年度分红送转预案,其中,120多家公司年度拟每10股送转10股以上,39家公司年度拟每10股送转超过20股,9家公司的送转比例更是高达10送转30以上,10送转10股以下的公司近40家。

  从高送转行业分布看,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化工、机械设备、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电气设备6个行业占据了近三年57%的年报“高送转”标的,其中有64家“高送转”标的股属于化工行业,高送转率连续三年持续上升的行业有化工、家用电器、农林牧渔、有色金属和公用事业。从业绩和行业景气角度看,受市场持续出清库存和产能、原材料涨价、行业供需紧张等多重原因推动,化工、农林牧渔两大行业值得关注。

  提前潜伏有望获超额收益

  在300多家高送转公司中,哪些公司有望掀起抢权填权行情?投资者如何把握高送转行情机会?

  恒创天下投资总监罗晓鸣表示,高送转概念今年会有个股和局部行情,但不会出现高送转整体性上涨行情,投资者提前潜伏赚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更大。业绩高增长、存在高送转预期、股价处于相对低位的次新股,或是投资者提前布局的较佳标的。已经公告高送转预案的个股,则要看股价是否已经得到充分反应,对于公布高送转预案前已经大涨的公司,投资者还应以回避为宜。

  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对记者表示,高送转概念的炒作思路一般都分为“高送转预案-抢权-填权”三个阶段,现在基本处在第一阶段。抢权则需要注意两个时间节点:第一是看股东大会召开时间,一般临近股东大会的更容易受到资金关注;第二是公布除权日后进行潜伏。“除权后是填权行情。”杨德龙表示,现在已经除权的个股不多,后面会有更多的个股除权,那么板块联动性就更强,炒作才会更火爆。但不建议普通投资者参与炒作,“送股之后,公司股价因为除权而降低,给投资者造成便宜了的错觉,但送股本身并没有增加股东权益,市场行情主要是靠资金炒作在推动,散户追高很容易变成接盘侠”。

  民族证券研究员黄博提醒投资者,参与高送转炒作,一定要充分研究公司的经营业绩、成长性、每股收益等指标所综合体现的内在风险及投资价值,对上市公司“高送转”的真实目的进行分析,了解高送转背后是否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作为支撑,而不是单纯追求“高送转”行情,不注重公司实质,此类公司短线炒作之后往往留下“一地鸡毛”。对于专业的投资者,长期而言,持续的业绩增长才是成就大牛股的不二法门,未来A股市场的“高送转行情”将更多地围绕有业绩支撑的优质企业展开炒作。

  警惕大股东借高送转减持

  值得一提的是,高送转股历史上虽然频出黑马,但并不都是“馅饼”,其中的陷阱也不胜枚举,投资者需警惕部分上市公司借道高送转“利好”减持的伎俩。

  近期披露年报高送转的公司中,网宿科技、山东华鹏、润欣科技、和邦生物、新力金融、瑞和股份、北信源、凯龙股份、合力泰、金利科技、东方通、赢时胜、大晟文化、永利股份、利欧股份、音飞储存、中能电气、智光电气、天神娱乐、索菲亚等公司,在推出送转预案的同时都公告了大股东、董监高的减持计划。其中山东华鹏、和邦生物、智光电气等公司收到交易所问询函或关注函,问询和关注的重点集中在高送转方案是否和公司成长性相匹配,是否配合大股东减持。

  对此,一位私募高层对记者表示,“高送转+减持”被玩砸的例子不少。如近期网宿科技10转20预案公布后,股价下跌超过17%,赢时胜1月12日推出“高送转+减持”方案后,1月13日、14日连续两个交易日股价几近跌停。而中文在线、凯撒文化、利欧股份等公司预案披露之后的跌幅均在15%以上。投资者在参与高送转行情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成为相关公司大股东减持套现的“垫脚石”。

  资深业内人士皮海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绝大多数高送转是股份拆细的数字游戏,没有多少投资价值但存在投机价值。投资者要防止盲目投资,谨防次新股“上市即变脸”、“高送转、低业绩”等陷阱。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