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耶鲁校长苏必德:教育机构要让学生成为生产力解放的创新者

2017年03月19日 07:1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9日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经济峰会”,18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与创新”的分会场讨论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表示,有研究表明到这个世纪中叶,人类40%的就业岗位将被机器所取代。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要帮助学生适应变化的世界,让他们成为新一轮生产力解放的创新者。

  苏必德指出,人工智能发展并不能完全被预测,因此全球教育行业的重点就是帮助人们做好准备,能够了解并适应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类未来的需求依然是技术,但是对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则需要教育机构帮助人们建立清晰的理念和人文精神。”苏必德说道。

  以下是发言全文:

  很高兴来到这里,来到中国在这里向大家请教和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在改变世界经济的面貌,刚才我们听取了一些数据,关于就业岗位的转变,40%的就业机会,人类的工作在这个世纪的中叶将会被机器所取代。这要求我们思考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影响,首先作为高等教育的机构的确发挥了作用,让我们的学生做好准备,成为世界未来的领袖。而且我们的世界在发生变化,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改变。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呢?我们一方面可以开设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而且与此同时,还有哲学家、国际关系的专家在研究这些新的技术对于伦理道德的影响。

  我们听到了有这样一种声音,有一位知名的学者他是这个问题的权威,他指出智能的机器的确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深入关注。他的这种呼吁体现出我们需要认真的反思我们在大学所教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我们也知道,的确人工智能会让有的就业岗位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是被完全取消,但是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新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应用也需要新的技能,需要新的服务才能够变为现实,这也为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在开展教育的时候其实现在不清楚以后的就业岗位在哪些领域。人工智能对道德和伦理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要有人文精神,艺术、文化语言,这样的人文教育和数学、理工、工程的教育同样重要,只有兼备这样的教育,才能够准备好应对未来的世界,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就业岗位是什么样的特点,只有具备很强的人文精神,才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的世界。

  我想以耶鲁大学作为例子,我们是如何利用技术让我们的学生做好面向未来的准备。有一个女士大家可能知道这个人,她在耶鲁大学1934年取得了数学的博士学位,她也是第一批计算机专家,在上世纪中叶做了开发工作,她认为人类语言可以进行计算机语言的编程,甚至是计算机会学会人的语言,会自动的进行编程,对人类的需求做出响应。这个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相信她说的话,她应该是第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编程的奠基性的人物。电脑做这些编程需要人类给它这些指令,那么到底未来需要什么呢?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了解一些什么,这样他们能够面临未来新一轮生产力的解放,他们需要成为未来的创新者,他们能够想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对这些人文的通识教育给予更多的重视,他们有可能才能看到未来会发生什么。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代替了我们过去很多的工作,未来会怎样呢?未来大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全球在教育行业,我们提示都在一起发展人工智能,其实最根本的是我们能够做好准备,能够迎接这些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各个学科的学生,他们都需要具备这样心理上的能力和相关的技能,来去应对这样的变化说技术是来自于人类,你有了所有的技术,但是到底能够得到什么呢?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教育体系,而关注到这个人文基本的层面。可能我们未来未必能够预测未来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人工智能需要意识到人类道德这样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人类的需求仍然是最基本的技术,而要对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做出反映,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建立起来这样非常清晰的理念。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