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代表委员:实体经济应和虚拟经济共谋发展

2017年03月09日 07:1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一段时间以来,资本“脱实向虚”和企业“弃实投虚”曾让市场心生隐忧。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成为代表委员议论的热点。就此,多位代表委员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多项政策措施配套,既要通过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也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实体经济必须要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要共谋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纯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要靠创新,除了管理者的理念要升级,管理机制也要为创新服务。“努力提高供给侧对需求端的适应性,看市场需要什么,就去研发制造什么。比如中联重科过去以工程机械闻名,但是现在我们的农业机械和环境机械技术日新月异,连甘蔗收割、秸秆还田等方面都能生产出质量很高的机械。”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则建议,要真正让实体经济轻装上阵,一方面,要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的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扩大减税优惠覆盖面,力争再取消、调整和规范一批行政性收费项目,清理规范降低各类中介服务收费,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眼睛向内挖潜降本增效,对标国际国内领先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管理再造,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物耗等成本,推进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过去一年,资本冲击实业的事件不时发生,在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看来,可以从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上保护实体经济发展。他建议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经验,研究同股不同权的AB股股权结构;另一方面增加公司法中任意性规范的范围,赋予上市公司相应的防御措施以应对敌意收购,进而避免短期投机行为对上市公司的干扰,形成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的投资氛围。

  牛弩韬也认为,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强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他建议,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考核管理机制,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全方位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遏制金融“脱实向虚”。

  今年全国两会上,董明珠、宗庆后、曹德旺等制造业企业家,以及马化腾、李彦宏等互联网企业家在分组讨论时,纷纷就如何实现经济的“虚实互补”进行了相关发言。在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看来,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做得不好的话,对实体经济伤害也比较大。因为一些电商“1块钱从企业买来产品,然后8毛钱赔本卖掉”这种“花钱买流量”的行为,正在破坏经济的价格体系。但他同时表示,实体经济应该和虚拟经济共谋发展。因为“互联网平台是个双刃剑,搞得好对实体经济是有帮助的,通过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了很多劳动力,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友谊阿波罗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子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体经济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回避和拒绝互联网,要学会利用这个工具,把两者优势结合起来。他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零售业景气度也在降低,这其中也存在网店冲击的原因。“现在我们这个行业已经无路可走,必须推倒重来,培养自己队伍也要学会和互联网融合,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顾客需求,从而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他说。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