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卡”住了 赴港投保理性降温

2016年12月09日 07:29    来源: 广州日报    

  近日有媒体爆出,银联重申“不支持支付在香港特区购买具有资本投资性质的保险产品”后,11月的银联卡境外保险交易下降超过99%。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监管手段正在加快让热衷于以赴港投保作为投资手段的人看到投机本身就存在的风险,并为这场热潮降温。

  文/ 广州日报记者刘冉冉

  近日据《经济参考报》披露,自银联重申“不支持支付在香港购买具有资本投资性质的保险产品”之后,银联卡境外保险交易已由10月的80.6亿元人民币降至11月的0.3亿元人民币,降幅超过99%。

  赴港投保每季增近70亿港元

  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热潮一度引发市场关注。据香港保险监理处数据显示,去年前一、二、三季度及全年的内地访客新增保单保费分别为40亿、101亿、169亿及244亿港元,分别占期内香港个人业务的新增保单保费的18.2%、18.4%、20.3%及21.4%;今年前一、二、三季度这一数据分别达68亿、139亿及211亿港元,分别占期内香港个人业务的新增保单保费的18.7%、20.2%及21.7%,每季度内地访客保费新增都接近70亿港元,且占比逐季提升。

  不少业内人士和消费者都表示,最初是香港保险本身和内地保险产品的差异性以及人民币贬值等原因,吸引了不少内地消费者来投保,内地销售香港保险的机构也几乎都会选择以理财、咨询的模式推广。据了解,在这些理财、咨询机构中,有一些是香港保险中介机构在内地设立子公司,或者是内地机构反向设立或收购香港保险中介机构,以及内地机构与香港的保险中介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将内地客户转介绍给香港中介机构并收取佣金等方式,其中更快速“吸粉”的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方式传播。

  业内人士透露,在这两年逐渐升温的赴港买保险热潮中,不排除有一些非法资金借助购买境外保单、分红和退保退现的方式,从事资产转移或洗钱,这也是监管部门高度关注境外保险异常交易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热门险种也难逃监管

  今年年初中国银联对境外收单机构进行调查时发现,部分保险类商户未使用对应行业类别的限制类商户类别码。因此,中国银联要求机构对商户类别码的标识和使用进行规范,确保监管政策和业务规则的执行效果。

  记者查阅现行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了解到,境内居民到境外旅行、商务活动、留学等,购买个人的人身意外险、疾病险,属于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在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框架下是允许的;但境内居民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资本项目下的交易,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而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也曾明确表示,未对银行卡在境外保险类商户使用的政策进行调整,香港保险一直属于境外限制类商户类别,持卡人在此类商户单笔交易不得超过等值5000美元,既可满足境内持卡人购买小额保险的合理需求,又实现对涉及资本项目投资性保险的限制。

  直到今年10月28日,中国银联重申了保险类商户合规受理境内银联卡的相关要求。次日银联国际也发布公告称,银联卡禁止支付境外投资性保险。

  而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外汇局已明确要求有Visa、Master Card等国际卡组织标识的境内银行卡发卡行,按照合规性、真实性的要求,执行金额限制类商户的规定。

  这意味着,香港全部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包括最热门的储蓄寿险和重疾险等,都不能再刷银联卡支付保费了。

  银联“设卡”、风险“渐显”

  赴港投保内外焦灼

  记者分别从多家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了解到,截至昨日,中国人寿(海外)、友邦香港、香港大都会人寿、英国保诚等都已暂停刷银联卡缴纳保费或保单贷款。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就在银联重申“设卡”当晚,几乎是近期最后一波赴港投保热潮,许多人从深圳赴港刷卡投保,排队直到深夜。

  一直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刘先生则表示,这一热潮其实早就在“降温”了,“在今年年初国内资产荒和人民币贬值的影响下,赴港投保的理财人士很热情;但下半年以来我手里的香港保险业务一直不是很好,主要是许多风险渐渐显露出来了。”

  记者在走访中听业内人士私下透露,香港去年的保险理赔纠纷有700多宗,其中大部分是内地人赴港买保险所起的纠纷。这些纠纷将近一半已审结,但仅有不足1%的比例索得赔偿。

  “内地消费者在香港买保险,不仅有政策风险,还可能面临分红不确定性、理赔纠纷、汇率变动等风险。”一位长期从事寿险业务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香港与内地保险业务在适用法律、监管政策以及保险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比如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赔款、保险金等都给付以港币、美元等外币结算,消费者需自行承担外币汇兑风险;再如此前虽可以刷卡缴纳保费但政策收紧后若无法通过刷卡续缴保费,这一风险也须由消费者自行承担。

  保监会曾就赴港投保发布警示称,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特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与内地相比,在香港诉讼可能面临较高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此外,投保人也可选择向香港的保险索偿投诉局投诉与理赔索偿有关的纠纷,但该局目前可裁决的赔偿上限是100万港元。

  焦点

  香港保险业或

  借机规范发展

  临近岁末,香港特区保险业目前已推出了大力度的折扣活动,但今年的推广也因银联“设卡”而变得压力更大。

  “以前我们主推的是寿险和分红险,因为额度大、需求高,但11月开始被禁止以后,就只能销售消费型的旅行险、意外险,后者占的比例其实很小,”刘先生说,“一方面是专门来香港买消费型产品的内地消费者就不多;另一方面,许多高端医疗保险产品都设有门槛,需要消费者先行购买寿险或分红险后才能附加购买,这等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了。”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董先生表示,香港保险与内地的差异化和其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决定了不会单纯因为银联卡的限制而急速降温,“即使不能刷银联卡,还可以在港开设个人银行户口,由个人从内地汇款到香港账户再交保费,或者带现金直接到港交费,或者也可以选择一些银行开展的内地开设一卡通两地账户业务……”

  董先生同时表示,赴港买保险暂时降温的真正原因是其本身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目前消费者渐趋理性,监管手段适时收紧会带动保险行业向更规范的方向发展,未来消费者赴港投保的选择一定会更多、更放心。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