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外资银行撤资是高位套现还是主动瘦身?

2016年11月21日 14:28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阳爱姣

  与花旗联手,广发银行曾是中国首家把管理权交由外资股东的“先行者”。然而,这段十年的联姻,终于也走到了尽头。日前,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对公司高层进行了调整,这意味着在经历了花旗银行全盘撤资、花旗银行与中国人寿完成股权交割、董事长和行长双双变更的剧烈震动后,中国人寿控股广发银行终于尘埃落定,广发银行彻底告别了曾经的“花旗”时代。

  广发银行的经历,只是一个小缩影。记者发现,自2009年以来,外资银行撤资中国银行业的现象一直存在。2009年1月,瑞银以8.35亿美元出售了其在中国银行1.33%的持股,实现近3.35亿美元的利润;随后,苏格兰皇家银行亦以8.35亿美元出售了持有的中国银行的34亿股;2013年5月,国际投行巨擎高盛集团出售了约15.8亿中国工商银行H股,套现约11.2亿美元,出清了其在工行所有股份;同年,美国银行以14.7亿美元出售其持有的中国建设银行的剩余股份;2015年底,德意志银行将所持的19.99%的华夏银行股份出售给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套现超230亿元;今年3月1日,中国人寿耗资逾233亿元人民币受让花旗集团及IBM Credit所持广发银行全部股权。

  就外资缘何股权退出中国市场,记者认为可以归因于以下几点。

  其一,是外资银行原本希望通过参股控股中国金融机构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来拓展中国市场。但是受到外资行对中资银行持股比例不超过20%的法律限制,参股并不能掌握足够的话语权,没有实现将参股银行业作为进军中国市场桥头堡的初衷。其中一个典例是,当时来自花旗的行长辛迈豪制定的五年计划,屡次无法在中资股东中获得通过,时任行长办公室高级顾问郭小平在2007年称,他个人对于花旗改造由“充满信心”到“没有信心”。外资银行在中国遭遇的“水土不服”,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在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银行面临比较高的资本金补充压力,甚至须偿还巨额罚款,急需将资金回流本国,迫使其剥离不赚钱的业务,通过收缩中国网点和业务规模、内部整合或者转让出售等方式,集中核心业务投身核心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的退出,仅仅是金融市场的趋利行为,一些外资机构借此再次“唱空中国”的论调更是无稽之谈。

  在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曹柱看来,抛售不是一步坏棋,他表示:“全球银行都在削减非必须的持仓,不然这些银行无法在核心业务上集中有限的资源。”

  普华永道银行与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梁国威认为,中国的发展环境总体非常稳定。过去几年,有一些外资银行在股票市场有抛售中资银行股的行为,但这是自身资本需求所致。“前几年欧美银行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冲击比较大,有一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一些跨国银行需要做资本补充,一些策略性的、投资型的整合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已经赚钱而且进一步增值空间有限,抛售是正常的做法。在中国这么有机会、这么有增长力的情况下,外资银行都想进来做生意。” 浦发银行前副行长、董事会秘书穆矢告诉记者,“经常有外资银行的高管来拜访,他们对中国市场非常看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深,部分股权的转让、退出仅是发展需要。”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