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奇葩行为引发奇葩公告 炒股赚40元被上缴

2016年08月24日 08:13    来源: 北京日报     孙杰

  “就为40块钱,也得发条公告。”有股民忍不住调侃。广汽集团昨日公告称,公司董事李平一的账户上月买卖100股公司股票,赚了40元,构成短线交易,收益上缴公司。

  上市公司公告是投资者了解股票的重要窗口,原本应当真实、严肃、规范,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不过,近来很多公司公告却因内容太过戏剧性,被股民们称为“奇葩”公告。减持股票2.6亿元改善生活、公司对年报内容“不保真”、违规卖股票给孩子凑学费等等。这些奇葩的公告内容令人忍俊不禁,网友纷纷感慨:不服不行。

  奇葩公告为哪般

  “家属团”屡坑高管

  广汽集团的一条短线交易公告,把股民们逗乐了。

  公告内容称,2016年7月13日,广汽集团董事李平一的股票账户买入该公司股票100股,成交均价为21.71元每股;次日,即7月14日,这个账户又卖出100股,成交均价是22.11元每股。这一买一卖,李平一从中获利40元钱。李平一的行为构成短线交易,40元收益上缴归公司所有。

  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李平一会不懂买卖规则?从公告披露看,这次其账户的短线交易行为,并非其本人操作,而是其亲属操作失误造成。

  其实,高管亲属操作,引发短线交易违规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还导致高管辞职。

  浙江东日6月27日的一则公告称,公司职工监事余新建,因直系亲属张小兰在窗口期违规买卖公司股票,最终向公司交出炒股收益,并申请辞职。据介绍,张小兰账户交易浙江东日股票的时间期限为去年8月27日至今年2月16日,期间交易笔数为75笔,累计获利8590.67元。

  公告中说,张小兰因接近退休年龄,于2015年5月决定尝试股票投资,作为退休后个人生活的一种安排。其交易公司股票的情况,虽然余新建并不知情,但同样属于短线交易。

  去年10月,秀强股份也有公告称,公司监事朱斌的配偶买入公司股票200股,次日因操作失误又卖出200股,构成短线交易,获利28元上缴公司。

  奇葩理由层出不穷

  股民不服不行

  A股市场违规交易并不罕见,然而,一些奇葩公告对违规情况的说明,颇让人哭笑不得。

  2014年8月九州通公告称,公司技术总裁谷春光的股票账户于6月20日以12.95元/股的价格买入公司股票4000股,于8月25日以16元/股的价格卖出公司股票5000股,构成短线交易,违反了窗口期禁止进行股票交易的规定。至于原因?公告称是因临近开学,其妻子为给孩子准备学费。

  去年7月股市“跌跌不休”,各公司就“各显神通”找理由停牌,申请停牌的奇葩理由满天飞。西泵股份申请临停的原因是“因公司前期披露的公告存在差错”、坚瑞消防停牌理由是“因公司应复牌但未向交易所申请复牌”等等。

  股东减持的理由也相当任性。今年1月,大股东禁止减持的政策到期后,不少公告因此“出彩”。比如,中文在线股东减持公告称,股东王秋虎因需改善个人生活,拟自减持不超过201.27万股。按当时的收盘价计算,这201.27万股能套现2.59亿元。“这两个多亿,够改善生活了。”股民调侃。

  股东结婚也成减持的理由。游久游戏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刘亮和第三大股东代琳,已于1月登记结婚,其构成一致行动人关系。为确保公司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不因刘亮、代琳新增一致行动关系而发生变更,两人可能择机适量减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还有更奇葩的。博元投资在其2014年年报开篇就称,“无法保证年报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其理由是“鉴于公司的现状,请投资者特别关注。”对这份“无法保真”的年报,网友直呼天雷滚滚。所幸,博元投资因业绩造假今年已退市。此外,还有一些邀请股东免费玩欢乐谷、送一盒新产品“黑芝麻乳”试吃等奇葩分红公告,同样令人脑洞大开。

  奇葩公告多

  但不能总一笑而过

  对公众来说,奇葩公告带来更多有趣的段子。但对投资者和监管层来说,不能总是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奇葩公告一笑而过。

  比如频频出现的短线交易,有的尽管股份数量非常小,甚至只有一股,获利几乎可忽略不计,对这种无伤大雅的交易行为,很多人可能会忽视。在有些公司公告里,虽然披露了短线交易的违规行为,但往往把原因描述为“操作失误”、“不知情”等,并称这些小额交易具有明显的散户特征,以至于直接否认了内幕交易的可能。

  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不少短线交易的时间是在信息披露的窗口期内。还有分析称,小额多线交易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没有内部交易的可能。对此,有人就认为应该从严规定和监管,小额交易产生的收益虽小,但隐藏的却是信息安全的大问题。

  创兴资源2014年曾发布一条奇葩公告,内容充斥着带有强烈个人情绪的说法“小人”、“躲在暗处”、“阴险、狡猾”等,被称为“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公告”。后来,上交所就该奇葩公告进行处理,对公司及相关高管予以通报批评。但有人质疑,交易所对公司的通报批评明显是一种“挠痒痒”,对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监管效果,作用并不明显。而对近来层出不穷的奇葩公告,更是难以听到监管的声音,只能任由奇葩公告自然发酵,最终也只能对其一笑而过。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