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团烧钱海量客户无忠诚度 王兴上市无心销售失心

2016年08月24日 07:0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日,据媒体报道,美团高管自曝美团只会烧钱补贴,美团至今融资到G轮,融资额粗略估计超过50亿美金。但高额补贴培养出的海量客户却毫无忠诚度而言。

  据科技说报道,美团的业务扩张模式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烧钱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因此,美团要做好烧钱持久战心理准备便要有持续融资的能力。但美团若是要面临融资以继续烧钱的问题,这一切绝非“画饼”如此简单。

  另据界面报道,美团网创始人兼CEO王兴多次强调2年内不上市,完全不顾在一线拼到力竭的销售们已经失去了最后的一点盼头。美团越来越多的老员工对公司产生了质疑并选择离职。

  美团创业元老杨俊离职时就曾引发疑问,如果美团融资、业务都发展顺利,并且有望上市,为什么元老级员工会急着离开?销售离职、团购数据下滑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团购模式可以烧钱烧出来节点数据,但不可持续。

  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向美团网发布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超50亿美金融资额

  据媒体报道,美团内部的高管曾自嘲称:美团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会烧钱补贴。美团至今融资到G轮,融资额粗略估计超过50亿美金。

  当年美团从“百团大战”中突围,一举站在020的风口,美团网创始人兼CEO王兴再次引领创业风潮,并站在一个万亿市场的浪尖。但团购在商业模式上的本质缺陷,让美团如陷泥淖,如今更是骑虎难下。据悉,美团在团购的补贴高达3亿元,而培养出的海量客户却毫无忠诚度而言。

  美团烧钱的逻辑在团购、外卖和电影票业务中都取得暂时领先,但同样烧钱的逻辑却在酒店和外卖市场接连败北,与资源相对集中、在线化程度高和产品标准化的电影发行不同,酒店和外卖共同的特点是:在线化程度低,资源分散,产品种类更复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这就意味着在酒店和外卖领域不是砸钱就能砸出一个市场份额的,而是要注重其背后的技术和服务,这非一日之功。即使现在美团每月在酒店和外卖市场上补贴超过2亿元,仍举步维艰。

  其实,早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前,熊猫资本的合伙人李论就预言:美团当死。他认为和大众点评“在一起”或许是美团最好的出路了。

  但与大众点评合并半年多后,双方模式差别反而越来越大,人员更加臃肿。

  这使美团陷入了一个悖论,号称互联网公司的美团却越来越背离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提升效率,而只是简单的扩大规模。殊不知,单纯依赖人海战术的美团,由于客单价极低,在下半场已很难有制胜的法宝。

  技术出身的王兴,为什么不通过技术来提升人的效率反而被人海所累?这是王兴需要反思的。而更需要反思的是,2016年美团最大的压力来自上市,现今的美团为什么依然困囿于资金链断裂的魔咒?

  美团是否具有持续融资能力

  据科技说报道,经过一系列的“变故”,美团的业务扩张模式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1.无高增长的流量入口;2.随着BAT在O2O的持续投入,烧钱的性价比越来越低,美团要做好烧钱持久战心理准备便要有持续融资的能力。

  长久以来王兴以及美团在资本市场都堪称“金字招牌”,美团在千团大战中突出重围并有此成绩,在相当时间美团的融资也极为顺利,资本市场也愿意相信王兴和美团的神话可以继续。

  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美团虽估值180亿美金,美团方面也表示会在两到三年之后上市并有800亿美金市值,但眼前美团若是要面临融资以继续烧钱的问题,这一切绝非“画饼”如此简单。

  如今美团的各个战场,均非美团可以一家独大,外卖市场有百度外卖的持续性投入补贴,饿了么也引入阿里并与口碑外卖整合,获得手机淘宝以及入口;酒店行业面临携程去哪儿的围剿,由于美团坚持的“团购模式”使其虽然有较高的酒店夜间数量,但始终未公布客单价,美团在真正具有高盈利能力的星级酒店的号召力明显不足,成为经济酒店填充空房率的导流工具;至于卖出给光线的猫眼电影,美团虽然继续掌握猫眼运营,但猫眼面对下一轮在线售票有钱有流量的淘票票和微票儿其疲态也已经比较明显。

  美团此前一直试图通过自身交易平台优势,走淘宝老路将业务延伸至“互联网支付”领域,但在今年三月美团网悄然上线的“银行卡支付”功能被网友向央行等监管部门进行了实名举报,目前央行对网络支付牌照发放审核越来越严,几乎已经不再新发牌照,美团拿到支付牌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无支付牌照,美团在线上交易中的许多想象无法延续下去。

  美团如今的180亿美金估值,提高了资本的参与门槛,在未来充满变数之时,资本的参与风险也随之提高,美团的“有价无市”或就此埋下伏笔。

  最近所传的“美团裁员”虽被美团证实为谣言,但也能反映舆论以及资本市场对其烧钱模式的关注以及担忧。当Groupon风头不再,美团若要逆势而上目前仍是危机重重。

  内斗不断发展遭质疑

  据界面报道,3月19日凌晨,网上爆出美团外卖全国负责人沈鹏离职的消息。外界猜测沈鹏的离职的首要原因,和美团的内斗,以及沈鹏在美团的失势不无关系。

  美团内部权力争斗早就不是新闻,沈鹏也曾深陷其中。但对于沈鹏离职原因的另一猜测,则是对公司发展的质疑。既然一周前刚刚高调宣布美团外卖日交易额过亿,为什么自己要着急离开呢?

  尽管沈鹏在内部邮件里回顾了自己在美团7年的收获,但谁也不能否认,王兴多次强调2年内不上市,甚至略带酸意说,谁先上市谁认输。完全不顾在一线拼到力竭的销售们已经失去了最后的一点盼头。

  美团越来越多的老员工对公司产生了质疑并选择离职。去年就有媒体爆料,美团离职员工反馈,美团有8个大区总,9个小区总,还有十几个重要的城市经理中,已经超过10个区总、城市经理级员工离开美团。其中不乏在美团工作三年以上的老员工和核心中层。

  美团创业元老杨俊离职时就曾引发疑问,如果美团融资、业务都发展顺利,并且有望上市,为什么元老级员工会急着离开?如果说基层销售的离职可能因为待遇问题,那么中高层销售管理者集体离职反映出来的更多是对公司发展层面的质疑。

  销售离职、团购数据下滑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团购模式可以烧钱烧出来节点数据,但不可持续。而酒店、电影、外卖等业务更在烧钱冲刺阶段,和各个竞争对手比拼下,美团毫不占优势,自身也远谈不上形成的商业模式。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