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机构预测6月CPI回落至2%以内

2016年07月05日 07:1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林远

  《经济参考报》记者综合多家机构预测,受部分蔬菜价格大幅下降,猪肉价格涨幅收窄等因素影响,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或回落至2%以内。专家表示,“宽财政、稳货币”应成为短期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农副产品数据,经过初步测算,6月中、上旬主要食品价格环比上涨、持平、下降的种类分别占比33%、36%、30%,上涨的幅度普遍不大,下降的幅度较大。蔬菜类价格环比延续回落趋势,主要蔬菜价格全部下降,整体环比平均约-11%,比上个月降幅收窄,部分蔬菜价格环比超过-20%;猪肉和鸡、鸭等禽肉类价格环比小幅上涨,牛、羊肉价格下降;水果类价格小幅上升;植物油、粮食价格保持平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6月食品价格环比涨幅在-0.9%到-1.5%;同比涨幅降至4.4%到4.9%之间,涨幅比上个月收窄。近期服务及消费类价格呈现低位环比上涨趋势,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可能在1.1%到1.2%。6月翘尾因素1.1%,基本与5月持平,翘尾因素不再继续攀升。综合判断,2016年6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7%至2.1%之间,取中值为1.9%,比上个月小幅下降。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则预测,6月份CPI同比增速为1.7%,他表示,从统计局50个城市主要农副食品平均价格的中上旬高频数据来看,此前持续上涨的油脂价格也小幅下降,猪肉涨幅连续第二个月缩小,预计食品的环比增速为-1.4%,非食品环比为0%,CPI环比为-0.3%。

  据了解,今年前5月CPI累计上涨2.1%,涨幅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到目前为止的物价运行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随着天气转暖、供应增加,鲜菜价格大幅回落;二是猪肉价格维持高位,牛羊肉价格基本稳定;三是服务价格稳中有升。与消费品价格涨幅放缓不同,服务价格涨幅扩大,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村转移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剧,进而“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客观现实。

  对于未来的物价走势,连平表示,蔬菜价格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明显,进入秋季以后产量下降,如果有投机行为的介入,不排除部分蔬菜价格再次飙升的可能。此外,预计7月后生猪存栏量回升,猪粮比、生猪出场价格不再继续攀升,三季度之后猪肉价格有可能回调。非食品价格涨幅平稳,石油相关消费品价格低位回升,旅游、服务类价格稳定上涨。6月之后CPI翘尾因素有所下降,10月、11月小幅上升,总体较低。预计下半年CPI上升压力减小,运行趋于平稳,但部分食品价格仍存飙升可能需要关注。

  对于未来短期宏观政策的取向,中国银行的课题组认为,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增加赤字规模,提高赤字率。在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还是要继续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及时拨付财政资金,重点推进铁路、公路、重大水利工程、水电核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油气管网、城市轨道交通等“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另一方面,优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专项建设基金、探索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推进PPP项目落地等,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热情。与此同时,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银行认为,一是稳中求“进”。综合考虑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物价水平较低、中长期利率稳中趋升等因素,近期可考虑降准。二是短期不宜降息。当前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已经为负, 再考虑到美联储如果进一步加息,可能会助推资产价格泡沫和跨境资本外流,因此近期不宜继续降息。三是促进“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在当前债券违约现象频发背景下,核心是健全债券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强债券违约事件披露,建立债券受托人制度。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北京市5月CPI同比涨0.9% 创新低      2016年06月13日
  • · 5月全国CPI同比上涨2%      2016年06月10日
  • · 5月份CPI同比增长2%      2016年06月10日
  • · 余秋梅解读CPI、PPI数据      2016年06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