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消费金融兴起“洋务运动” 有利网引入Capital One前高管

2016年06月12日 18:35    来源: 财经网    

  最近,大洋彼岸的Capital One或许有些小小的郁闷,这家以消费金融著称的科技银行,它的很多员工,已经成为了大洋另一侧中国新兴同行们竞相挖角的对象。

  最新信息显示,前Capital One资深高管Ethan已经加入有利网,负责风控和贷中业务的运行,成为有利网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要把关人。

  Capital One是美国一家极速成长的信用卡消费金融机构,从1993年到2003年,这家公司从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小银行Signet的一个信用卡部门,神奇地成长为美国第三大的信用卡中心,连续十年保持了收入两位数的增长。强调数据和信息技术的战略,正是Capital one致胜的法宝。

  而在国内,度过了蛮荒期之后互联网金融打法也越加升级,针对海量小额的业务形态,积累数据和用科技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已成为了消费金融玩家们最迫切的任务,而这些都可以在成熟市场找到一番打法。

  目前,一场消费金融的“洋务运动”也正在持续酝酿中,已知的是,蚂蚁金服、陆金所、拍拍贷等独角兽公司均在引入来自Capital One的优秀人才,来改造自己的业务线。

  “科技金融的竞争,说到底,本质还是人才的竞争,建立了人才的壁垒,企业才会有长远的优势。”有利网CEO吴逸然表示。

  有意思的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外资系的消费金融机构一直在国内攻城略地。目前在国内领先的消费金融机构捷信,其正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投资集团PPF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与此同时,传统机构的消费信贷也在快速发展,以中银、北银为代表,市场上活跃着大量消费信贷服务。其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相辅相助,成为消费金融领域主要玩家之一。

  从2014年开始,大量的互联网机构开始进入消费金融领域。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分别基于其线上场景推出了白条类业务。苏宁、海尔等老牌消费品企业也不示弱,纷纷布局消费金融。除此之外,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开始发力消费金融。

  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和技术成为各大互联网平台争相发展的关键点。在人才竞争中,被誉为美国科技金融黄埔的Capital One成为国内公司竞相争取的重点。

  在消费金融的数据积累和技术风控领域,Capital One均有领先行业的一手经验。在经历长期、系统的努力后,其在消费金融的大数据风控上建立了独特的体系,而正是这样的对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使Capital One成为了“互联网时代前的大数据公司”。这也让这个曾经的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小银行Signet的一个信用卡部门,现在成功位列财富五百强排行榜。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有利网引入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前Capital One资深高管,昭示有利网正在升级消费金融业务,以更科学化的手段管理海量业务。未来有利网的消费金融布局将分为两部分,商品消费和生活服务。对于后者,有利网已经对婚庆市场和医学美容市场等生活服务领域进行调研,吴逸然表示,这里面有万亿级别的服务空间。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宏观经济层面得到了印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较上一年提高超过15个百分点,数据的背后,消费金融的“杠杆式拉动”功不可没。

  有鉴于此,今年3月份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的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消费金融便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可见的未来,消费金融将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下一个重要战场,多方势力均持有入场券。消费金融的小额分散式业务形态,决定了它对数据积累和风控技术存在极高需求—消费金融的科技之战一触即发。


(责任编辑: 张海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