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瞄准动漫IP变现能力 华谊兄弟两月内连续出手

2016年05月05日 07:09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成立动画公司还不到两个月,华谊兄弟(300027,收盘价14.18元)再次出手布局动漫产业。

  5月4日晚间,华谊兄弟子公司华谊兄弟(天津)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宣布与童石网络(833377)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根据合作协议,该合资公司每年将对童石网络的10部漫画IP作品进行改编。

  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二次元”与动漫目前是国内的热门领域,受众群体越来越广,也逐渐受到更多资本的关注,而且动漫IP拥有很大的衍生开发价值,对于华谊兄弟来说,此时布局“二次元”及动漫产业“甚至都有点晚了”。

  华谊兄弟也玩“二次元”

  童石网络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原创动漫内容供应商和运营商。童石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纸质动漫内容出版研发商和销售商,自2010年起,童石转型进入互联网,目前拥有日更漫画大角虫漫画APP,并开发动漫游戏、运营动漫社区。大角虫旗下的签约工作室和漫画家数量已达500个,连载漫画数量超过1000部,且大部分具有全版权。

  此外,童石网络还先后为腾讯研发《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剑灵》等作品,为儿童娱乐公司淘米研发《赛尔号》、《摩尔庄园》等品牌故事、漫画及周边产品。

  据童石董事长王君介绍,合资公司改编内容将覆盖网剧和网络大电影、电视剧、真人电影及动画等类型。

  此次投资标志着华谊兄弟的内容触角已经延伸至“二次元”产业。华谊兄弟方面表示,对于内容产业来说,“二次元经济”的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存在着庞大的、年轻的高黏性用户为内容付费;另一方面,“二次元”所覆盖的轻小说、漫画、动画和游戏给IP制造、流转和价值最大化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易观国际分析师黄国锋认为,2015年以来,“二次元”的动漫一直就很火爆,今年“二次元”的音乐及游戏也出现了明显的爆发,目前“二次元”已经不是小众的概念,市场变得更加广阔,华谊与拥有IP资源的童石合作,可以快速进入这个行业并树立品牌。

  国产动漫电影升温

  实际上,不到两个月时间,这是华谊兄弟再次布局动漫产业。早在3月14日,华谊兄弟就曾发布公告称,公司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华谊兄弟点睛动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动画公司),主要致力于开发、制作动画及特效电影,预计2017年起计划每年打造4部精品动画电影。

  黄国锋认为,华谊兄弟两个月内两度出手的背后,是看好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动漫IP的变现能力。

  与近两年电影市场的整体飞速崛起相比,动画电影票房在国内发展的速度并不算快。早在2012年,国产电影中就有票房超过10亿元的电影,而2015年夏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才以9.56亿元票房夺得国内动画电影票房冠军,随后《功夫熊猫3》以将近10亿元的成绩刷新该记录。

  但是动画电影尤其国产动漫的热度自去年开始一直在升温。据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研究中心等发布的《中国动漫电影产业报告》显示,2015年共有57部动画电影正式上映,票房逾44亿元。其中,进口动画14部,票房约23亿元;国产动画43部,票房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78.6%,远超电影总票房的增幅。

  黄国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二次元及动漫的横向变现能力更强。比如迪斯尼的米老鼠之类的著名动画IP,可以做成手表、文具等衍生品,也能应用于主题乐园中”。

  截至2015年,华谊兄弟实景娱乐版块累计签约项目已达14个,2016年新签约项目则已有两个。

  光大证券分析师高辉认为,主题乐园战略是未来影视公司发展的趋势,华谊兄弟在进一步做强影视内容制作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学习迪士尼的发展历史,在时机成熟时布局主题公园、衍生消费品等板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