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蚂蚁金服完成B轮融资年赚30亿元 互联网金融多数仍在赔钱赚吆喝

2016年04月27日 13:53    来源: 广州日报     薛松

  昨日,蚂蚁金服集团宣布完成B轮融资,此轮融资额超过35亿美元(约227亿元),估值已达600亿美元,显示其被市场热捧程度。如在近两年上市,蚂蚁金服有望成为2010年农行上市以来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蚂蚁金服连续3年盈利

  伴随融资被同时爆出的还有,蚂蚁金服连续第三年赚到钱,而且赚钱能力惊人,总量可能达到30亿元人民币以上,成为马云旗下又一台开足马力的赚钱机器。

  蚂蚁金服的财报数字还未得知,但可从多个方面判断其大致业绩。4月中旬,国内大量媒体报道了蚂蚁金服完成B轮融资(超过35亿美元)的消息。蚂蚁金服自身坚持对媒体报道不予置评,但却向多家媒体透出一个重要消息:目前该集团已经实现了连续3年盈利,符合A股主板上市条件。

  根据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呈送给美国证监会的上市文件,在监管允许下,阿里巴巴有资格持有约三分之一的蚂蚁金服股权。同时,阿里巴巴可以持续分享蚂蚁金服37.5%的税前盈利。

  税前利润或超30亿元

  据《证券时报》等媒体报道,根据阿里巴巴的相关文件,蚂蚁金服在2015自然年第四季度,向阿里巴巴支付5.02亿元人民币。根据此信息可以大致算出,蚂蚁金服在2015年第四季度的税前利润至少达到13亿元人民币。2015年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应在30亿至50亿元人民币之间。

  现状:行业刚起步 多数仍没赚到真金白银

  不过,尽管互联网金融业务量在中国呈几何级的爆炸式增长,但绝大多数企业因为起步比蚂蚁金服晚一些,仍处于“赔钱赚吆喝”的阶段,虽有想象空间,还没赚到真金白银。

  以紧追蚂蚁金服的京东金融和陆金所为例,一个多月前,京东集团发布2015年财报,其净亏损达94亿元,比2014年的亏损接近扩大一倍,亏损扩大的主因之一就是投钱发展其互联网金融业务即京东金融。

  京东金融目前有7个以上的业务板块。2016年2月27日,据财新网报道称,截至2015年6月,京东金融7块业务中只有供应链金融是获利的,其他业务仍在砸钱布局。

  平安集团旗下互联网金融公司陆金所也仍在亏钱。目前,陆金所的体量已超过京东金融,并且获得新一轮融资,可谓风头正劲。但据有关材料显示,陆金所2015年预亏损约4.15亿美元,2016年会继续亏损6800万美元。不过,陆金所预计其业绩会在2017年明显好转,并实现盈利。

  资本市场已因为三家公司的市场表现给予了不低的估值。蚂蚁的估值已达600亿美元,而京东金融的市场估值仅为其八分之一,陆金所估值不足其三分之一,为185亿美元。

  观点:光砸钱不行盈利模式需检验

  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大量砸钱和跑马圈地,其盈利模式还需经过市场检验。

  近两年,京东集团越来越多地将宝押在京东金融上,但京东金融也复制了京东集团“砸钱布局”的套路。为了尽快上马业务线和增加营业金额,京东金融不惜低费甚至免费拓展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风险阀值。该模式存在两难,要止损增收就要失去发展速度,而发展速度越快就亏得越多,并且还增加了风险。

  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有雄厚资本和多年运营金融业的经验积累,巨亏之下的陆金所对于其盈利能力还是充满自信,并预期在2017年之后可以实现持续盈利。陆金所有着机构业务优势,未来预计在此方面可发力,与更靠近消费市场的蚂蚁金服、京东金融更多展开错位竞争。

  获得了市场先机的蚂蚁金服发展相对稳健。该公司的利润来源除了支付手续费、小贷业务利差、相关服务费等与传统金融机构类似的板块之外,还包括蚂蚁金服此前投资恒生电子(52.250, -0.58, -1.10%)、天弘基金等公司的收益。

  以余额宝为例,其主要产生三部分收入,即基金管理费、银行托管费、销售服务费。蚂蚁没有像其他机构一样自己出钱补贴市场,以抬高收益率、争抢市场份额,因此余额宝一直处于盈利状态。

  总体而言,由于互联网金融仍是刚开垦的处女地,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陆金所目前仍有较充裕的资金和机会厮杀。并且,三者竞争并非是你死我活,而是共同开发一个传统金融难以到达的新市场。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