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经论坛“‘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分论坛发言摘要

2016年04月25日 15:0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4月20日,第六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在香港举行,会议举行了主题为“‘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的分论坛, 以下为座谈会发言摘要。

  主持人:接下来的座谈会题目是“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有请香港贸发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先生,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潘建成副主任,AECOM中国大陆和台湾区执行副总裁黄智聪先生,以及台湾经济研究院林建甫院长。接下来将以下时间交给关家明先生。

  关家明:谢谢。我主要有两个问题请三位嘉宾讲解,从两岸三地不同的角度去做一些分析解说,然后大家公开提问。“一带一路”今天早上我们的陈家强局长讲过,他去了很多地方,每一个地方的人都跟他说,对“一带一路”很了解,我当时就想,他去的地方为什么跟我的反映不太一样?过去的几个月里面,我的团队去了大概十几个不同的“一带一路”有关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说“一带一路”他们都知道,但只是说听说过,但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

    有些人就是说,这个是中国的…一个援助计划,援助旁边的一些相对没那么发达的国家。另外一些人的理解,就是说这个是中国的TPP,是国搞了一个TPP,放在太平洋伙伴计划,许多国家在这一块,中国也有搞自己的。还有一些就是说,“一带一路”好像中药师的一种想法,跟西药不一样,西药是很清楚的,你是要治什么病?就用什么药品。中药是固本培元,反正你什么病都可以用,但你说不清这个是用来治什么病?具体是什么情况,我就请三位专家做一个介绍。先请潘博士,我们的中国统计局的潘主任,先说说他的一些看法,到底一带一路是什么一个东西?谢谢!

  潘建成:谢谢关总,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样一个高峰论坛,对于一带一路我的理解是,从国际上来讲,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从国内来讲呢,它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处于关键时刻的一个结果。那么从国际上来看呢,今早我听了陈冲教授放了一个幻灯,讲到一百多年前,美国的一个国务卿提出那样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时候,过去的这个世界是属于地中海的,今天是属于大西洋的,明天就属于太平洋。那么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这个经济确实是在东移,移向太平洋。那么全球的经济在移向太平洋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当它由大西洋来推动经济的时候,这样一个主体,这样一个今天依然是发达的经济体,那么实际上它有两个主要的部分,美国、欧洲,再加上亚洲的日本,那么主要是美国合作,这两个大的经济体,其实它是相对比较整合的。

  欧洲是一个联盟,美国是一个联邦。但是当转向太平洋的时候,我们发现除了中国,大中华区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整体之外,那么其他的这几十个国家,我们说“一带一路”这些国家,相对其实比较分散。各种体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是独立性相当大的这样一个地方。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如果你要承担着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转变的时候,你需要形成一个整体。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就是当你形成整体的时候,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交易成本,当区隔太多的时候,交易成本就非常地大,竞争力就会受到限制,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一带一路”,完成这样一个整合,是一件水到渠成事情,那么从国际来看,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今天又处在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个转折时期我认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看这样一个转折。

  从消费需求来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它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当今天中国的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这样一个巨大的消费潜力正逐渐的变成现实的购买力。所以这样一个潜力,而且中国在这样一个关头,消费结构又开始升级,所谓升级就是由原来的标准化,规模化这样一个统一的消费,变成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这样的消费。那么这样的消费产生的需求一定是世界性的,而不是中国一个市场的,所以这样一个消费需求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它的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会上升,那么“一带一路”这么多的国家会给我们提供非常多样化的服务,所以我想说,这样一个消费需求的变化,将对“一带一路”产生一个强烈的推动。

  那么投资也是一样,今天也听了很多演讲嘉宾讲到这个事情,就是过去三十多年,更多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到中国来,外资进来的多,但今天正好处在一个转折点上,这几年来,也就是最近五六年来,中国向外的投资迅速的增长,甚至开始超过外商进来的这样一个投资。所以在这样一个关头,也需要有这样一个整合的战略和规划,使投资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应用,这是从需求的角度上来看,那么从供给的角度上来看,也是有非常丰富的意义,就是第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备的制造产业体系,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完备的制造产业体系,在整个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来说,我们至少从体系的规模和完备性能上来说,是很难找到匹敌。当然我们需要向中高端迈进,为一带一路沿岸国家服务的话,它的能力是巨大的。

  第二,中国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经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是积累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很多经验,而这些经验其实可以同很多“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分享。那么这是从供给的角度,当然我们现在中国本身又面临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的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改变企业的供给环境,如何使你的供给的效率提高,质量提升,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动力的形成,而这一点又特别需要通过“一带一路”的拓展,使得中国和这些经济体有更紧密的技术的交流,来推动我们的供给侧的结构性的改革进一步迈进,所以我想说,从我的理解,从国际和国内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点,提出了这样一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我觉得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当然我们只是有了这样的时机,那我们需要做出切实的努力来推动它,谢谢。

  关家明:谢谢潘教授,如果“一带一路”建成,可能一百年以后,从太平洋又到印度洋,完成的全球化。接下来我们请黄总裁。

  黄智聪:谢谢关总。我可能用业界的一个角度来看看“一带一路”是怎么一回事?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其实“一带一路”现在定的这个战略,中国其实已经有多年已经在做类似的事情。从早年的去帮助第三国家,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对他们当地的基础建设或者各方面的城市建设的发展,其实已经开始做了很多的工作。

  到了近几年的话,可能“一带一路”只是把这样一个方向更具体化,变成一个有系统的发展的战略,我也很同意潘博士说的,其实这方面的工作,就像对应百年前的美国国务卿的那个说法,发展到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呢,我们看整个细节的话,从美国的一个大的经济体,欧盟的一个大的经济体,其实亚洲地区,亚太地区实际很需要另外一个大的比较统一,比较完整的一个体系,可以在经济上,各方面战略上、政治上的一个对称。那中国作为现在全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的话,其实有点是责无旁贷的,要站出来把整个亚太地区整合起来,帮助在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可以更强大,更把他们的发展做得更好,变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的话,相信以后的话,可能真的是体现到,真的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再到太平洋。

  这个“一带一路”刚才我说,其实是把以前的事情更具体化,刚才潘博士也说了,近年中国的企业,不管是国企和一些企业,都一直往外投资,往外跑,不断的把钱投到外面去,做不同的项目。那我们也有参与不少里面的一些过程,那从开始的有一些是单纯投钱,慢慢其实已经看到有一些技术、服务的投入。跟我本身的专业有关的,可以看到高铁的发展,中国的高铁其实在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与技术的提升,其实是远远超过别的很多不同世界的很多地方,这个的技术已经不是仅仅钱出去了,现在已经到别的国家,甚至是到美国去,现在到东南亚的国家去帮助他们发展高铁的,高速铁路的发展。这个对于当地的一些地方的话的发展,其实是提升很多,金钱以外的一些帮助,也是真正有办法让它们的国力,经济体系各方面的城市发展也好,有更具体的一个提升。

  这方面可能在十年前中国是没法做得到,中国以前可能是做基本的,在非洲建一些道路,造一些水坝。那现在是已经到了更高层次的一个援助,也是我们周边很多国家很需要的。那所以“一带一路”呢,我觉得是也真的是潘博士说的,水到渠成。累积了往前的二三十年做的一些工作,为国家的发展把它更具体化,把它更扩展到,产生一个更大的经济体系。我觉得在这个战略之下的话,至少对我们这个业界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机会,不管在哪里的话?你的业界是在哪里都可以有很多参与的机会,其实我们是怎么寻找?我觉得是一个蛮明智的一个战略,看看它衍生的下去又是下一个阶段是什么样的形势?可以让这整个体系更真正的强大起来,谢谢。

  关家明:谢谢黄总。下面请林院长从他研究的角度去分析一下。

  林建甫:谢谢!我认为“一带一路”是国务院提出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大战略。我跟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是一个重要的大战略?现在世界的经济发展,整体来讲并不好。  我用IMF总裁拉家德这几年提出来一个观念,叫做新平庸经济。什么叫新平庸呢?我们如果看2000到2007年,金融海啸之前,那一波的成长其实是非常快的。可是从海啸之后呢,普遍来讲,现在的经济发展不如那个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摩尔定律,我们讲科技界的摩尔定律是不是已经到了尽头?或者是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果实的收成越来越困难,所以我们看到在这种平庸经济之下,那怎么突破?

  我们看到美国的大战略是什么?刚刚其实大家也提到,美国在太平洋这边,就叫TPP,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那在大西洋那边叫做TPIP,那就是美国跟欧盟这些国家的最大的FTA。美国在这个TPP和TPIP的背后隐藏着是什么?是TISA,就是服务贸易协定,因为在TPP和TPIP这里面主要靠的是货品贸易,大家都知道,TPP,TPIP它的标准是非常高的,在TPP里面,甚至要90%以上的货品要零关税,可是只是货品对美国来讲,这个可能赚钱的机会还没有那么大,美国强的是什么?是服务,强的是科技,是智慧财产权,所以它利用TISA服务贸易协定,它就是要吃遍全世界,所以这个是它的大战略。

  那我们看中国在这边走的“一带一路”,当然就想办法走其他的路,往西走,或者往南走,这个当然就是殊途同归,那都是要往一些新兴的国家走,我们以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地方它的边际成本是比较低的,它的边际效益是比较大的。因为那边的开发其实相对是落后,所以那个效益还非常地大。

  那对中国来讲,这几年的改革开放成长非常地快,所以当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比如说现在对中国来讲,产能过剩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看到中国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好的技术,像高铁。也可以找到在这些新的地方,新兴国家可以找到新的出路,所以国务院的这个大战略是要把中国推出去,但是不去跟美国、跟日本去抗衡,而是走另外新的道路,那在新的道路往这边走,那机会应该是非常地大。但是这些地方呢,毕竟是未开发,所以由基础建设开始,透过基础建设其实这个所建构出来,会比美国那边直接用TPP,TPIP这种FTA去敲人家的门,其实基本上它的未来所产生的感情,所产生的深化程度应该是更好。

  只是用贸易,没有办法去建立彼此之间更多的互动,可是当你透过基础建设,这里面的互动就会越来越多,而且在这边有基础建设的效益,也有未来这些国家发展的经济效益,有产业的效益。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很困难的是,钱怎么办?所以中国所提出来的亚投行,当然就是要帮忙解决这个基础建设的融资方面相关的问题,所以透过融资这又让中国的人民币可以国际化,我们刚刚在里面有讨论说,这个亚投行不完全是为基础建设,它只要是包括像软性的,有助于国家发展的也都可以,我还听到国务院这边其实有一个想法,是贸易融资,换句话说,未来如果亚投行这边有限的话,因为亚投行现在国家非常多,那中国这边可能还会再有一个更新的计划,就是所谓的贸易融资平台。

  因为当你基础建设有了之后,你开始进行交易,逐渐的贸易,贸易其实也需要融资的,而且这个贸易的融资平台可能跟过去,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进口商,出口商,各自去找银行来做贸易,找人,找保险公司来做保险,可能还会进一步把这些进口商,出口商,保险公司都把它整合起来,变成一个大平台,那这个大平台通过现在的数据都有办法做一个最好的服务,一条龙的服务。那这个会有助于人民币结算,或者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我再来谈世界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现在的所谓的共享经济。

  所以在大数据时代,在云端运算的时代,共享经济有办法完成,共享经济完成了,大家可以想到的就是大家互相用你的资源,互相共享资源,这个是过去所不可能的,过去你必须要拥有资源你才能享受资源。可是现在因为资讯的发达非常地快,所以透过资讯的分享,那个成本是很低的,因为在云端,在大数据里面这个所建立的信用,所建立的在整个的这些数据库,就让这些新兴国家未来的发展容易有机会,所以透过这种新的趋势,新的潮流,其实这些第三国家他们也要发展,他们要发展就是中国这几年来的发展,所谓的中国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应用到这些国家去。

  关家明:好第二个问题我要问一下,是从三位的讲解,“一带一路”两岸三地可以怎么分工,可以怎么合作共赢,先请潘教授。

  潘建成:我觉得谈到分工和共赢,其实我们要找到它的这个理论依据,这个不同的经济体需要合作,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共赢。如果是一个输一个赢它就不可能合作。那么共赢的背后就是一定每一家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就是它的比较优势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大家都是一样,可能也不行。所以在这个时候我想在面对推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三家都要清楚的去找到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呢,内地的优势,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有庞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因为背后是13亿多人口,而且是正在形成强大购买力的人口,所以这个市场的优势是巨大的。

  第二个优势呢,就是我们有比较大的制造优势,制造业的这样一个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我们欠缺的是科技方面的优势,欠缺的是服务业方面的经验。而科技创新的能力以及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这方面的优势恰恰又是香港和台湾两个地区所具备的,所以我想如何找准我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这样一个优势的互补来进行整合,我觉得就可以找到我们具体的药方。那么当然从具体推进的途径上来说,可能还有一些更具体的做法,可以更有效的来推进这样一个优势的互补,比方说我们也有很多提到的粤港深这样一个深度融合,这样区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它会形成一个产业聚集。

  按照国际知名的理论,形成这样一种产业聚集,能真正推动区域创新,区域创新体制的形成,而这个区域创新是系统性的,而不是局部的,离散的。所以我想说通过类似推动这样一个区域的深化整合,是来实现各自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重要的举措。我想我就讲这些,谢谢!

  关家明:谢谢,请黄总。

  黄智聪:首先我个人觉得,如果我们要说两岸三地在这个“一带一路”里面,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想首先有一点,先要把所谓的两岸三地的这个角色,个别的角色先抛下来,不是说“一带一路”一个饼,我们先看看我们能够分到里面的哪一块?我觉得作为香港的话,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去参与的。

  当我们把这个要做大的计划里面弄清楚之后,再看到我们的长处,应该在哪个方面可以发挥?我觉得不是说我们可以在这个战略里面能得到多少的利益?我想如果只是某一个成员会得到利益的话,这个绝对就像潘博士说的,不是共赢,不共赢的话这个战略是不会成功的。那要成功的话一定要找到我们能够做什么事情,让这个战略可以成功的。

  那再微观一点,看经济的话,坦白说,刚才潘博士也说了,其实国内现在从基础建设方面,尤其是硬件方面我觉得是做的其实很不错。如果我们要硬碰,硬去竞争,未必能够有更好的技术,有更好的资源。我们一定要互补,找出我们的一些经验,可以帮助到整件事情可以更顺利的进行,这个是我们该做的。像我个人在近期的经验,比方说我们跟一些国企到别的地方去参与一些基础建设的项目的时候,很明显基金中国有来的,有一些技术也是高铁的,他们也很强,可是真正在一些软性的,一些服务的管理上的技术的话,也是国内在这十多年,二十年的发展,三十年的发展里面稍微比较忽略的,也可能还没有建立很好的一个水平,这方面我们是当然可以处理,尤其是在国外的地方,运作一些项目的时候,跟国内的进行的方法或者是需要的理解的国情是很不一样,那这方面我们作为, 

    关家明:谢谢黄总。请林院长。

  林建甫:好,谢谢,我想先讲一个我当年到美国的第一个感触,我在1980年代到美国去读书,到美国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考驾照,驾照考过了以后,当然就是有了车子,有了车子以后,我们的朋友就讲说去加入一个团体,最重要就是你可以跟他们,有一些交往,如果说是没有油,或者是车子坏掉,他们可以来拖掉。还有一个重要可以去拿地图,当我看到美国的高速公路,乖乖这不得了,到处是高速公路密布,我就了解到美国是一个世界的强国,因为它通邮运物太方便了,当时中国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到今天中国的高速公路系统基本上密度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中国的高速铁路系统,或者是整个铁路系统现在是比美国还完备,高速铁路当然比美国还进步。

  所以“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在基础建设的部分很清楚的,这是中国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市场,一个方向,也是这些“一带一路”的国家他们所希望的,因为我有通过通邮运物,它的国家国力才会起来。在80年代我在美国念书,我看到台湾当时的发展是什么?是电子业蓬勃发展,我的一些朋友,他们香港人到台港去念书,自己去创业,那时候电子业到处是机会。然后当时1989年台湾的兴业银行开放,那也是金融业到处是机会。

  所以我要讲的,未来在“一带一路”的两岸三地,基本上当然是分工,那以香港来讲,现在金融这么发达,地产这么发达,台湾培养了这么多的小老板,这个在“一带一路”未来都很有机会。我简单的来讲,把它归类,就是你两千美元平均国民所得以下的,那这些国家呢,未来的发展比如说它的农产品,它的食品加工,它的手工业,它的轻工业,那这个都是发展的机会。以策略来讲,你要是行销产品,那台湾的这些小老板就会做什么?像小包装,那个小的包装不是大瓶的包装,因为小包装容易卖,而且他们有钱可以买,做单帮客,通邮运物,然后就可以做穷人银行,强调现金交易。

  现在阿里巴巴的这些东西过去的话,这个网络的交易当然就会更方便。好,2000到5000美元就可以开始有轻工业,尤其是像塑胶、成衣、纺织,这个都是台湾走过的路,还有一些资源性的服务业,这里面也包括可以开始开旅馆,开酒店,开餐厅,甚至房地产的买卖也都会发达。那在2000到5000美元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周转放款,它的融资,它的证券银行都可以逐步的去发展,也可以去做地产开发等等。所以它有的轻工业,或者说有的制造业,也有一些开始资本密集的产业可以出来。

  那5000美元以上的呢,这些国家其实消费能力都已经逐渐强了,然后奢侈品也都可以逐渐有,所以说像汽车产业,尤其是大陆现在汽车产业,包括很多的世界有名的车展本来都倒掉的,后来都是靠大陆把它救起来的,在这里面他们也逐渐的去讲究技术,要少量多样,要量身订做,所以在这里的服务业那就可以开始连锁经营的行业,就可以进去培训,养生的课程,美容、医疗、保险、医院做一些服务业,做一些物流,在这个5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就都是机会,所以这个我刚刚这样子分析,我就觉得说两岸三地,其实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国家里面,那大家分头晋级。

  到未来,我觉得对台湾来讲,我甚至讲的是叫搭便车,说真的,因为台湾本身要对这些国家都是蛮陌生的,像中亚、西亚,我们在台湾真的基本上听不到那里的新闻。所以这个有了“一带一路”以后,我们才逐渐去关心这些国家,所以对于台湾来讲,这是一个搭便车。可是是给台商一个机会,我觉得台商是最怕没有机会,只要有机会以后,台商就会去钻,就会去那边做各式各样的服务去找商机,所以我对一带一路,对台湾未来的参与那我是觉得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家明:好,谢谢林院长,我们手上已经有不少的问题,首先有几个问题是问潘教授的,这个问题是中国经济数据可靠性是怎么样?另外一个问题是比较普遍性,有关于“一带一路”的,刚才潘教授谈到中国的内需,中国的创新,但对“一带一路”很多国家来说,他们没有什么内需,也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供应中国的需求,也没有这么多的创新方面的能力,那中国跟这些“一带一路”的国家,在这两个方面可以怎么合作?而且“一带一路”里面投资风险不小,怎么可以避免或者是减少这个亏算?

  潘建成:关于第一个问题,首先第一,全世界的统计都不是那么容易,2013年一年度,美国的GDP开始公布的是1.8,三个月之后修整为2.5,它是通过非常复杂,非常多的数据进行综合核算的,所以我们叫国民经济核算,不叫国民经济计算。其实这是挺难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服务业在快速发展,而服务业又是由众多的小企业所提供的;

    第二,中国国家统计局长期以来,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特别致力于提高数据质量,确确实实我们的基层的很多统计数据受到了干扰。干扰的背后是因为我们某些体制上的原因,比如说考核对地方官员有影响,所以可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地方行政官员对于基层统计数据的干扰,我们也曝光了一些这样的案例,进行了严肃的查处。但是国家统计局对于地方报上来的数据不是不审核的,我们要做很多的审核和处理,所以才出现的国家的数据和地方汇总数据不相符的问题,那是因为国家统计局对于这样一个数据做了很多的科学的,非常深入的分析和处理,做了很多的平衡。所以希望你们相信国家统计局目前公布的数据还是值得信赖的。

  另外,如何读数据其实是要有学问的,就是不要读这个数据的绝对值的大小,多一个百分点,少一个百分点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它的趋势,你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这样一个趋势是不大会被干扰的,因为这种趋势它干扰不了,整个经济不好,它不可能把经济搞得往上走。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的经济数据要看结构,在今天的中国经济这样一个状态下,平均数掩盖了很多非常丰富多彩的信息,正如我想说,为什么中央气象台不公布各个省,每个地方的,全国的平均气温呢?因为差异巨大,平均气温没有意义。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平均的数据,但是其实我建议你在读国家统计局平均数据的背后,读更丰富多彩的分化的结构性数据,生动的经济演化的过程,得到你的更深入的理解。那么这是关于数据的问题。

  第二个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创新这两个方面,其实第一消费,中国的消费能力不仅仅是产品,我们要想到,现在消费结构的升级很多是服务。比方说旅游,比方说文化的交流,这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新的空间,中国人过去旅游去美国、去欧洲的比较多,但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如果当你更加熟悉的时候,其实文化差异非常大,越是有差异的地方越是能吸引人的地方,我只举个例子,就是我们要打破这样一个消费只是产品的概念,那么创新也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创新不一定是去我们说和发展中,比我们还落后的国家去寻找创新,“一带一路”也包括欧洲,我们有的大量的资金,现在有些资金就投入到欧洲,去购买了一些有技术,那些隐性冠军,那些有技术背景的一些企业,我们有这些资金为什么不去买,或者说为什么不去合作,使得这样一个形成原创精神和这样的一些方法能够移植到中国来,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把“一带一路”的这个思路要放宽,可以使得我们这样一个战略更加的丰富,好,谢谢。

  关家明:好,谢谢!第二个问题是有关香港的,请教黄总,香港在“一带一路”里面,能够担当什么样的一种角色?

  黄智聪:我想,如果我们把“一带一路”看作是一个,把整个亚太地区,或者是亚太平洋的地区的发展变成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或者一个城市发展的体系的话,那香港可以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一定不是在硬件,或者硬的技术方面,可能还是在软的技术方面,从管理,从系统性的东西来下手。我觉得是我们有的这方面的优势。在目前香港的政治的气侯下,我们是配合祖国在做这个事情,我们要积极参与,我觉得“一带一路”其实不是一个中国的事情,是整个亚太地区,整个亚太地区周边所有国家的一个经济体的事情,我们应该是怎么样去积极的参与?中国可能是牵头去在推动这个事情的一个单位,那我们可以扮演很好的角色。可是我们如果把它某种程度上政策化扮成一个中国跟香港的问题,我想我们是短视,那我们比较能够把我们的视野再拓宽一点,把它变成一个亚太地区的事情,那我们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的时候,应该去争取,这个角色去扮演的话,我们才有成功的,才有参与的一个机会。

  不然的话,如果我们采取一个某种的消极或者是对抗的一个态度的话,那么干脆就不要参与,这么辛苦干什么,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

  关家明:好,谢谢黄总。最后几条问题是请教林院长,台湾具体可以怎么参与“一带一路”?实际上刚才林院长也说过一些,不同的行业,但是特别有一方面,他们希望这个问题,是希望知道你提到的共享经济,从这个角度去看台湾参与“一带一路”有什么特别的一些角色可以做?

  林建甫:好,台湾的小老板非常多,像南海、日本他们的大商社很不一样的,在我的一些韩国朋友,他们毕业以后最想去的,就是去三星电子,那在日本,可能就是去索尼,可是在台湾呢,这个台积电当然不错,可是很多人还是觉得如果可以,我自己来创业。

  所以这种创业,其实就是现在年轻人,尤其是在新经济之下一个透过共享经济最大的一个梦,因为你在个人工作室,后你跟几个朋友搞一个产品出来,可以把它行销全世界,现在在新经济之下更有可能。像当年比尔盖茨,也是在车库里面这样子搞,可是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你可以把你的东西很快的在世界各地让人家都看得到。这些新创的产业的要募资,通过网络的募资也越来越快。然后你的产品在行销上面你的背后。有兴趣的人,换句话说,在现在的世界里面,那时间成本已经大大的降低了,过去你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寻找你的客户,甚至去寻找资金的来源。

  所以在这种新的经济之下,那么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讲,那共享经济尤其是一个,你可以刚刚讲过,出门是不用再自己拥有车子,你可以搭便车,住要便宜旅馆。工作室上面,在使用的这些新的生产工具上面,这个都是有机会的。在网络的行销上面,其实过去最困难的,还是信用,还是在核准,或者说你要如何辨认这一个顾客,可是当未来的世界,你任何事情都会留下记录,所以未来大家其实在网络世界上面,你要诈骗,你的成本都会非常地在高。换句话说,这个实名制绝对是一个未来推动的主流,你在网络上面,你等于是你的所有表现,那未来都是在大数据之下,都是一览无遗的,当然对于个人隐私是要保密,可是当你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恐怕都会留下非常不好的记录,所以我相信说,在未来的世界里面,那些信息的成本,或者是信息上面的共享也都会有。

  那台湾的IT其实是非常地发达,我们其实在IT各行各业也看好的,我刚才虽然讲的是一个新平庸经济,可是在新经济里面,就是互联网,物物都要相连,这是现在台湾的制造业看到的一个趋势,那IT可以去结合各行各业,所以摩尔定律虽然已经出现了停滞的状况,可是当你把它应用到所有的产品去的时候,那又都是变成新的机会。我觉得在未来,这些东西都会很快的变成是只要你有心去耕耘,就是机会,所以这是我看好未来发展的一个局势。


(责任编辑: 张厚为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