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规模季增逾二成达7626亿元 创历史新高
对此,分析师表示,逐年增长的年轻用户和其不断增长的投资能力如“每年的新韭菜”一样,不断充实着天弘余额宝这类宝宝类基金。
规模季增二成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统计发现,天弘余额宝一季度末份额达7626.07亿份,相对去年四季度增加了1419.16亿份,规模增长了22.86%。与飞快的规模增长速度相比,更值得注意的则是天弘余额宝申购及赎回量的增长。一季度余额宝总申购数1.96万亿份,总赎回1.82万亿份。而去年四季度,天弘余额宝申购量和赎回量分别为1.58万亿份,赎回量为1.56万亿份,申购量、赎回量分别环比增长了24.05个百分点和16.6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天弘余额宝继2015年一季度末规模达7117.23亿元后,第二次规模突破7000亿元大关,且创下了天弘余额宝规模的新高。此外,在盈利方面,一季度,天弘余额宝利润达45.22亿元,相比去年四季度,增长了1.66亿元。
济安金信副总、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首先,余额宝影响不断扩大。通过多年运作,投资者逐渐认识到余额宝具有一定收益且余额宝流动性不输于活期存款,是很好的流动资产存放点。其次,投资者年龄偏小,“每年都有新韭菜加入”,随着时间的延长,这批年轻人的年龄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也不断增加,而在这批投资者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其投资能力也逐年提高。这一批有黏性的客户,成为了支付宝等宝宝类基金规模不断增长的巨大动力。
“零花钱”定位稳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据《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统计,其他已披露一季报的宝宝类产品,如兴全添利宝货币基金、易方达易理货币基金等,规模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甚至其中大多数宝宝类基金,近期年化收益率均高于天弘余额宝,但无论增长规模还是增长率远低于天弘余额宝。
对此,王群航对记者表示,余额宝背后的阿里巴巴集团和淘宝仍是余额宝巨额增长的主因。且由于投资者对其存于余额宝中的资金有明确的资金定位,导致余额宝规模甚至较少受到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不会出现“股票市场好后将其中资金赎回去炒股”这样的现象。
从投资者个人来说,客户资金的定位不同,余额宝具有一种零钱钱包的属性。天弘余额宝中的钱并不属于做投资的资金,钱的性质属于“零钱”或是类似“活期”,基本上是投资者用于“消费”的资金,并不受股市影响。
货基已占公募半壁江山
王群航对记者表示,随着一季报数据的陆续披露,货币市场基金占据公募开放式基金半壁江山的地位已稳固。通过对此前9个月历史数据进行观察,王群航认为:“过去这九个月的数据已能充分地表明: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特性良好的低风险产品,其占据开放式基金半壁江山的地位已稳固,且还将会长期持续下去,货币市场基金将会永久地成为公募开放式基金市场上的第一大类。”
货币市场基金到底是如何修炼到这个境界的呢?王群航认为表面来看原因有二:“其一,天弘增利宝对于货币市场基金影响力快速扩大的超级贡献;其二,场内可交易类货币市场基金对于其自身规模扩张的再次发力。第一个因素来得快,‘去得’也快,目前的促进作用已稳定下来;而第二个因素,则依然处于稳步的推进过程当中。过去九个月数据可以佐证:股市行情走熊之后,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和占比快速上升,已成为场内投资者良好的避险工具。同时,还可以提高投资者在此期间闲置资金的收益率。最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逐渐被广大投资者认识到的良好‘性价比’:建立在零交易成本之上的、具有非常近似于活期存款之流动性的、基本上不输于同期限银行定期一年存款利率的收益。”
但王群航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货币市场基金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否可以给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带来一些有益启示呢?鉴于近两年来新基金快速发行局面,仅仅依赖大量发行新基金就可以把规模做大吗?仅仅依靠产品数量的众多,就可以在行业发展中扩大自身市场占有空间吗?似乎都不太行。各家公司为什么就不能学一学货币市场基金的好榜样,做出各自的精品基金呢?”
(责任编辑:张桔)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