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概股退市拆结构竞相回归 神州专车拟登陆新三板

2016年04月21日 10:3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1日讯 “在宏观经济缺乏亮点的情况下,目前炒壳成为最后的投资方式”,最近一次私募聚会,席中几位私募坚定的这样表示。近日,申万宏源分析师也挑出A股市场29只最可能被借的“壳”。

  缘何回归

  上述私募表示,现在之所以炒壳,是因为当初纳斯达克退市的企业原计划回归战兴版,但是战兴版已经被叫停,这些纳斯达克退市企业,大都签订三年上市的对赌协议,如果想三年内上市,现在只有借壳。

  那么这些在纳斯达克表现一般的企业,为何主动退市回归A股呢?

  有投行人士对记者解释称,众多企业之所以抢着回归A股,主要是因为国内估值更高。国内上市公司不管成长型的还是稳定型的,市盈率动辄 30-40 倍,发行市盈率长期高于市场交易的同行业股票市盈率。能让上市公司发行同样的股份融到更多的钱。这可能使国内上市的核心优势。

  另一方面,企业在国能上市更容提升升在国内的知名度。截止去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共有有效账户1亿多,只要你的股票有点风吹草动就有将近 1亿的股民可能会关注,广告价值不可谓不大。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海外上市最关键的问题是与本土市场的脱节,将对一些海外上市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从长远看,海外上市会出现与本土资本市场脱节的现象,无法有效地与本土经济体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力,将对企业在本土经济体中做大做强产生一些影响。例如,企业在国内上市会吸引更多国内投资者对其了解和关注,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带来额外的“广告效应”和用户群。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内上市后,企业可得到更熟悉该行业或该企业经营状况、盈利模式的国内投资者的资金支持,投资者也更容易与管理团队沟通并形成外部约束,这为企业进一步贴近中国经济并利用本土资本市场平台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从历史上看,美国道琼斯指数的30个成份公司均依托于本土资本市场,建立了与本土经济体的良性互动机制,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在前不久的神州专车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询神州专车的负责人陆正耀,为何神州专车选择在国内的新三板上市?

  陆正耀当时表示,从时间来看,神州专车整个业务曲线已经跑出来,已经把业务规律做出来;投资人已经看到非常稳定的趋势。为什么选择国内?神州专车本身是在国内的业务,未来的投资者和客户之间有了一个高度的贴合性,也就是说如果在国内挂牌,会形成一个非常良性的互动。另一方面,国家一系列的改革策略、改革政策推动整个资本市场不断的开放、不断的发展,符合神州优车整个股东的利益。

  从这个对话我们可以看出,神州专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新三板,而是瞄准A股主板,只有在主板,才能受到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另有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企业在海外上市,发行成本较国内高;上市后维护成本也高;而且容易跟国内市场脱节。而且在发行过程的直接成本上,其承销费远远高于国内承销商。从直接的维护费用来说,企业海外上市后要支付较高的会计师、律师、交易所年费等后续费用。以交易所年费为例,香港对上市公司收取14.5万到119万港元不等的年费,而上海证券交易所每年只收6000元人民币,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只收6000至3万元不等的年费。

  如何选壳

  但是那些企业会被借壳,成为市场关注的问题,申万宏源分析师认为,市值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小:目前实际操作中,对于注入资产动态PE估值的要求一般不得超过20倍。上述这个条件对于借壳方注入资产的估值压力小,便于借壳方获得实际控制权。

  净资产规模较小,主要因为上市公司主营一般较差,在交易方案中通常会将这块资产置出,作为注入资产的部分对价,因此上市公司净资产越小,同样对于借壳方注入资产的估值压力越小。净资产置出为通常意义上净壳的概念。

  而且公司最好民营企业,如果是国企的话,会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等系列问题。涉及程序会比较繁琐而导致借壳方放弃。当然那些近期有发生并购重组或是再融资公司除外,这说明这些上市公司已经在主动求变中。

  最后按照上述主动和被动因素,分析师筛选出了29只最可能被借壳的公司:国农科技、全新好、深中华A、东北电气、大东海A、亚太实业、金城股份、威尔泰、信隆实业、圣莱达、*st明科、浪莎股份、*st新亿、创兴资源、st景谷、武昌鱼、精伦电子、国旅联合、万向德农、仰帆控股、中发科技、慧球科技、汇通能源、丰华股份、*st博元、四川金顶、东方银星、宁波富邦、中房股份;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

  有开通新三板的职业投资者对记者表示,与其被动的猜测那个公司会被借壳,带有赌博性质,还不如等神州专车上市后投资神州专车,因为过去像神州专车这种互联网企业,往往选择去纳斯达克上市,但是新三板开通后,神州专车可以在国内上市,将成为国内投资者良好的投资标的。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