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滴滴正密切关注无人驾驶 滴滴新一轮融资将完成

2016年04月08日 07:48    来源: 新京报    

  4月7日,在瑞士信贷2016年度亚洲投资者峰会上,滴滴出行战略副总裁朱景士透露,滴滴出行的新一轮融资即将完成,在投资市场环境平淡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国内外众多投资机构及新老股东的支持,公司最新估值远超此前各种渠道的传言。

  国外媒体曾报道称,滴滴已将融资目标提高到15亿美元以上,以融资交易计算,资本市场对滴滴的估值远超200亿美元,此前曾有消息称滴滴已在新一轮融资中募集到至少10亿美元资金。滴滴公司官方对此表示不予置评。

  “四百个城市中已有近三百个盈利”

  朱景士还透露,滴滴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盈利,目前四百个城市中已有近三百个盈利。实际上,能否盈利和持续融资一直以来都是外界关注滴滴的焦点。

  2015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滴滴出行CEO程维正式确认了公司融资完成的相关信息。至此,滴滴快的已经结束新一轮总计30亿美元的融资,为在此前公布的20亿美元融资基础上最新追加的结果。

  今年3月,程维出席博鳌论坛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滴滴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他表示,我们的投资人在投滴滴时,更多的还是因为对滴滴未来模式的认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专车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显示,滴滴专车(含快车)市场占有率87.2%。滴滴相关负责人介绍,滴滴覆盖用户超过2.5亿,司机超过1400万,日订单超过1000万。

  “这是一个残酷的效率游戏”

  此外,朱景士认为,在互联网出行行业中,滴滴一定会像淘宝成为电商平台的唯一,成为出行领域的唯一胜出者。

  “这其实是一个残酷的效率游戏。当年和淘宝一起出现的电商类平台有许多,但淘宝在残酷的效率游戏中,依靠规模效应赢得了胜利,其他的弱者烧的钱、做的推广,最终都变成了炮灰。”朱景士说。

  滴滴方面认为,共享经济模式存在鲜明的规模效应:市场规模越大,平台上的司机越多,乘客叫车等候时间越短,就会更多使用大平台;乘客订单越多,司机空驶率就会越低,小时订单和小时收入就会上升,司机就越愿意在大平台跑活儿。目前,滴滴司机每天平均接单数可以达到30-35单。

  滴滴正密切关注无人驾驶

  朱景士还谈及了当下最热门的无人驾驶,他表示,无人驾驶是令人激动的未来,滴滴也在密切关注。他也认为,无人驾驶替代智能辅助的人类驾驶还要很长一段时间。“除了技术因素,不同经济体的成本结构、基础设施条件也会成为决定因素,比如人力成本在中国仍远低于美国。因此滴滴将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革新人力驾驶的世界。”朱景士表示滴滴希望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驱动的人工智能网络来实现这一目标。

  他举例说,基于前瞻性精准预测的智能调度是技术的关键。“有一天我们将能精准地确知,星期二下午,星期五夜晚,雨天或雪天,在港丽酒店门口有多少乘客需求,附近有多少运力。在那个时候,也许APP自身也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大数据已经能够精确预知需求”。

  本组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夏

  


(责任编辑: 王翔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十三五”末商业保理融资或达万亿      2016年04月07日
  • · 降低经营成本 减少试错成本      2016年04月07日
  • · 最近负面缠身的链家又拿到融资了?      2016年04月06日
  • · Groupon获2.5亿美元融资      2016年04月06日
  • · 又见C轮融资 互联网金融淘汰赛加速      2016年03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