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去库存提速:13家上市钢企存货大降24.1%
钢铁业去库存提速 13家上市钢企存货大降24.1%
记者 谢 岚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攻坚行业,钢铁行业去库存状况一直备受关注。而从上市钢企已公布2015年年报财务数据来看,大部分钢企存货相比上年下降明显,去库存呈加速态势。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目前已有13家上市钢企披露年报,除抚顺特钢、华菱钢铁外,其余11家钢企期末存货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重庆钢铁存货下滑幅度最大,2015年期末的存货金额为27.8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79.9亿元,降幅高达65.3%。*ST八钢的存货金额也由2014年期末的34.9亿元将至2015年期末的13.5亿元,降幅约为61.4%。此外,凌钢股份、沙钢股份、三钢闽光、马钢股份、鞍钢股份、大冶特钢及常宝股份等七家公司的库存金额下降幅度均超过两成。
这些上市钢企库存金额之所以大幅下滑,一是各类原燃料价格下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增加。二则是受去产能影响,原材料及库存商品量大幅减少。
如重庆钢铁表示,存货余额减少主要是由于2015 年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15年度,由于钢材市场低迷,钢材售价持续下跌,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同时公司部分存货质量较差不能正常使用,公司对存货进行了减值测试,2015 年度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3.45 亿元。
对存货进行全面清理、计提减值也直接导致了重庆钢铁当年业绩大幅增亏。数据显示,2015年,该公司报亏59.87亿元,43.45亿元的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就占了全年亏损额的72.57%。
后者最典型的就是*ST八钢,该公司坦承,一方面2014年子公司南疆钢铁全年正常生产,而2015年受市场因素影响,长期处于停产状态,其存货采购及库存量随产能调整而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公司本部压缩产能,实施冬季低负荷运行模式,减少采购量和入库量,进一步消耗年初库存。同时,为了提高资金流动性,降低存货资金占用,采取各项措施降低库存,去产能化效果显现。
另外,马钢股份亦表示,公司存货较上年末减少 31%,主要是各类原燃料价格持续下降,出于加快资金周转与控制成本的考虑减少了存货库存数量,以及本年末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较上年末增加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受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影响,2011年以来,钢价一路下滑,而很多钢企的去库存之路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拿马钢股份来说,在2011年以141.3亿元的存货达到一个顶峰后,此后四年的存货分别为112.5亿元、100.5亿元、86.8亿元和60.2亿元,呈现一路下滑的态势。
尤其是近三年,上市钢企去库存提速表现的更为突出。
如沙钢股份自2013年以来存货就连下三级台阶,2013年约为20.1亿元,2014年骤降至13.2亿元,2015年进一步降到了8.3亿元。同样,行业龙头宝钢股份2013年的库存为310.9亿元,2014年降至268.2亿元,2015年则已降至235.2亿元。而从总体上来说,上述13家公司2013年的库存总额为855.5亿元,2014年为749.9亿元,降幅为12.3%;2015年则进一步下滑到了568.8亿元,相比2014年降幅达到了24.1%。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