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饿了么遭罚12万元并立案调查

2016年03月18日 07:01    来源: 《经济参考报》    

  16日,针对被媒体曝光的“饿了么”网络订餐平台,各地纷纷开展调查和处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对“饿了么”罚款12万元,并正式立案调查;北京市食药监局稽查总队会同通州局,已查封被曝光的无证经营餐馆;成都食品监管部门查封了被曝光的快餐店并对“饿了么”立案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在网络订餐平台上,套证、借证等现象屡见不鲜,激增的客源令“黑餐馆”的卫生隐患放大。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认为:“网络订餐平台掌控食品安全的能力,与其扩张速度不匹配,导致问题一再暴发。”目前,有关部门正加紧监管防控。

  2016年3月15日晚,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通州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位于通州区、朝阳区的5家通过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线下无证订餐商户予以取缔。执法人员查封了违法生产经营场所,扣押了食品加工工具、食品原辅材料,调取了相关证据资料。对位于通州区三元村的无名商户等其他无照无证、利用“饿了么”等网络平台订餐的商户进行了查处。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通报,对“饿了么”去年11月未对入网食品经营者审查许可证、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处以罚款12万元,对今年“3·15”期间被曝光的涉嫌违反食安法的行为约谈其主要负责人,并正式立案调查。

  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上海市食药监局已经对“饿了么”进行立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包括玛丽莲饮品等在内入网“饿了么”并在线经营的6家餐饮服务提供者,均未取得有效的《餐饮服务许可证》。“饿了么”公司在未核查许可证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未签订书面合同、保存相关审核资料的情况下,向其提供网络平台服务。因违反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公司被处罚款人民币12万元。

  近年来,监管部门已经对网络订餐平台进行多次约谈,并出台送餐标准指南等一系列监管意见,开放了政府监管数据的接口。仅2015年10月至今,上海市食药监局已对“饿了么”“大众点评”“外卖超人”等订餐平台处以罚款共计36万元,并向外地移送了美团外卖、百度外卖2家外埠平台的违法线索。

  “饿了么”创始人、CEO张旭豪称:“新食安法修订实施以来,‘饿了么’已在全国范围内下线违规餐厅两万多家,涉及违规行为包括无证无照、证照不全、假证、套证、超范围经营等。”不过,他也表示,目前线上餐厅资质不全的情况仍然存在。

  记者调查发现,一边是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一边是网络订餐平台上的“黑餐馆”伪装手法不断翻新,“阴阳地址”“多店一证”“僵尸复活”等线上餐厅乱象丛生。

  记者设置了上海某地为送餐地址并登录网络订餐APP,点击快餐类美食并按照距离排序后,查询了排名前十的饭店,发现至少有7家出现证照不符的现象,一些标称地址与实际地址严重不符合。例如,上海市宝山区方正路是一条有多个无证照餐饮店的小路,这条街上的菜饭骨头汤、葵姨瓦煲饭、正宗四川麻辣烫等商户在“饿了么”上标识的地址和证照,一律写的是“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茅台路462号临”。而事实上,这个地址距真实地址有30公里。此外,一位食药监系统管理人员透露,在巡查时发现,有些订餐平台上的无证餐馆被强制下线后不久,竟然换个招牌再次上线。

  2015年12月,上海市食药监局曾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饿了么等十大外卖平台上2000余家餐馆的许可资质进行网上监测,要求外卖平台对发现存在疑似无证、套证、假证、过期证等问题的餐馆,经核实后立即作下线处理。十大外卖平台根据要求,共下线问题餐馆760余家。

  张旭豪在约谈中表示,公司将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已开通24小时投诉热线。同时,将进一步升级入网餐饮审核流程,并且将继续排查存量餐馆的证照真实性,对“一店多开”、市场人员私自篡改商户地址等问题将加大核查和查处力度。

  业内人士称,同时需要承认的是,第三方的网络订餐市场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业态,早期发展粗放,政策法规中也缺乏对网络交易平台的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平台在早期对线上商户运营资质的审核、证照采集等工作没有一步到位。

  “监管部门目前的思路就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监管的原则应一视同仁。”阎祖强说,目前上海已经制定了《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明确第三方平台应当对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北京市食药监局也开始试行《北京市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对全市网络食品交易提供者推行规范化管理。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