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红杉资本经纬中国踩雷315 投了黑心作坊又投欺诈车

2016年03月17日 06: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今年“3·15”晚会曝光饿了么现黑心作坊、车易拍涉嫌诚信欺诈等问题。对此,上述两家公司均做出了回应,饿了么称已成立紧急成立调查组,而车易拍则表示,所曝光的买家和卖家看到的交易价格不等为二手车电商平台普遍的收费规则。据媒体报道,上述两家企业的C轮融资领投均为红杉资本,B轮融资投资方均为经纬中国。另外,在饿了么E轮融资及车易拍C轮融资中也分别能看到红杉资本和经纬中国的“身影”。

  饿了么成黑心作坊?

  在今年“3·15”晚会中,饿了么被曝光现黑心作坊。据新华网报道,“饿了么”网络订餐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进驻。

  据央视3.15晚会报道,很多商家的实体店与其在饿了么平台上传的照片中明显不符,甚至有商家老板娘用牙咬开刚刚从外面买来的火腿肠外包装,直接分切配到炒饭中;还有商家将掉进脏东西的饭盒,在桌上磕打一下,就直接装饭;用完盛饭板直接放在全是污渍的锅盖上。

  对此,上海食药监局通报,对饿了么去年11月违反食安法的行为处以罚款12万元,对今年315曝光的其违反食安法的新行为正式立案调查。北京食药监局也于今日表示,将于明日上午将约谈网络订餐平台,要求其严格履行主体准入的审查义务。

  对此饿了么创始人兼CEO张旭豪发内部信称,公司确实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管理层愿承担责任。已经紧急成立调查组,下线涉事餐厅,并核查全国范围内餐厅资质。

  车易拍涉嫌欺诈?

  据央视财经报道,车易拍是一家二手车在线交易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消费者个人可以将车卖给全国的二手车商。

  在其网站上,用醒目的粗体字强调着,这里的二手车交易“快速”、“透明”、“无差价”。拍卖流程非常简单。卖车人经过预约、检测就可以进行15分钟的网上竞价。央视3·15晚会上却曝光了其竞价猫腻。

  在北京的一家车易拍服务网点中,店内的大屏幕上,显示着一些车辆的拍卖信息,工作人员表示,正在进行的就是15分钟的快速拍卖。而这一栏,就是网上买家给出的实时价格。平台都是透明的,上面拍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无论是车易拍网站还是其工作人员,都一再强调,这里二手车拍卖“公开”“透明”。然而,一位内幕人士却表示,所谓公开透明的背后,暗藏玄机。在车辆拍卖时,买家和卖家所看到的最终交易价格相差甚远。

  对此,车易拍回应称,在平台上一般由买主负担税费、中介费等服务费,而卖家不承担任何费用,所以在车易拍卖车的人看到的是车款,而买车人看到的是车款加服务费,这是目前二手车电商平台普遍的收费规则。

  红杉资本、经纬中国均为投资方

  值得注意的是,被“3·15”晚会曝光的饿了么和车易拍的C轮融资领投方均为红杉资本,在B轮融资中,经纬中国也投资了这两家公司。

  2013年11月,饿了么完成2500万美元C轮融资,领投方为红杉资本,其A轮投资方金沙江创投、B轮投资方经纬创投跟投。2015.01饿了么已完成E轮融资,获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3.5亿美元。

  2011年,车易拍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500万美元 ,投资人为晨兴创投;2013年3月,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2000万美元,投资人为经纬中国;2014年2月14日,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超5000万美元,投资人为红杉资本领投,晨兴创投、经纬中国和中信资本等基金跟投。

  据公开资料显示,红杉资本于1972年在美国硅谷成立。2005年9月,红杉资本中国成立,创始人、董事长为沈南鹏。红杉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内投资了包括饿了么等众多知名互联网公司。

  红杉资本中国团队目前管理约20亿美元的海外基金和近40亿人民币的国内基金。其合伙人及投资团队兼备国际经济发展视野和本土创业企业经验,从成立至今,在科技、消费服务业、医疗健康和新能源/清洁技术等投资了众多具有代表意义的高成长公司。

  经纬中国于2008年创立,创始人为张颖,目前由张颖、邵亦波、徐传陞三位管理合伙人共同管理。经纬中国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不同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经纬中国关注投资领域主要包括移动社交、交易平台、O2O、电商、智能硬件、互联网教育、垂直社区、文化、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截至目前,经纬中国在国内已经投资超过220家公司。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