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西十区李明伟:媒体人创业的“外来者”打法

2016年03月16日 19:36    来源: 36Kr    

  

     二月的一天,李明伟在上午五点从酒店的床上醒来,感到创业像在无边的黑暗里摸索,但前方的迷雾中显然又有灯塔闪烁。他想到了几个小时后的采访,决定这样告诉记者:“创业者要看见未来,哪怕现在走的是黑路。”

  传统媒体人出身的李明伟曾经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主任、《中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2011年,看好文化演出市场,他创办了票务平台西十区。今年1月,西十区刚刚宣布获得了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从财经媒体到完全没有资源的票务领域,李明伟博的是对大方向的预见:他坚定看好文化产业的市场前景,并相信正因为是外来者,才更有机会颠覆行业格局。

  目前看来,一切似乎进展的不错。根据西十区提供的数据,2015年平台整体交易额达到1.7亿人民币,并以上海为总部辐射全国10个城市业务,新增城市数据上涨迅速,北京广州市场月增幅超过1倍。

  “总体来讲,我们一直都比较顺利。”李明伟说。但在此之前,西十区也曾在成立之后,经历过30个人700万天使投资熬了三年的初创期。

  媒体人创业打法

  在天天被唱衰的传统媒体圈里,有一个被频频提起的词汇:华丽转身。记者编辑们干到一定年限,上升乏力,空间有限,若能成功转投其他行业另谋出路,便令人额手相庆。

  但在传统媒体呆了11年的李明伟却认为,没有任何产业经验的媒体人创业,看似背景是短板,但事实上因为没有行业既有规则的束缚,反而是个长项。

  进军票务领域,便是一个媒体人在没有行业资源的情况下,纯靠理性分析做出的选择。

  2001年,还在复旦大学读新闻硕士的李明伟加入了《21世纪经济报道》,跟踪的领域包括产业和商业。2007年,基于“媒体要么快餐化要么奢侈品化才有未来” 的判断,李明伟加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并新创了《中欧商业评论》,出任执行主编。在他看来,这两份媒体工作带给他的是分别从外部和内部观察企业的视角,以及对于创业更为重要的——前瞻性。

  正如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对事件的走向有所预判,李明伟认为对创业而言最重要的也正是看准未来。2011年,一直有心创业的李明伟看到了文化这个大市场,并决定将发展方向放在现场文化上。

  判断源自于几点:首先,李明伟曾在2009年时关注过美国票务网站stubhub和其欧洲同类公司viagogo,认为其模式在中国一定可行。而中国虽然人口基数庞大,但当时文化产业特别是现场演出收入依然很小,据他测算只有美国的 1%,巨大的差距就意味着巨大的空间。

  其次,李明伟分析,从2010年《阿凡达》内地票房的巨大成功(13.79亿),事实上标志着国内电影市场的空间已经打开。在此之前,总有“电影院已死”的舆论,但随着 2010、2011年 高票房大片的增多,电影市场火了起来,这种趋势下,而与之同样属于文化消费的现场演出也一定有机会。

  第三,从人的情感需求层面出发,彼时正值移动互联网兴起,包括“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游戏风头正盛,李明伟发现这使得人们的生存越来越虚拟化,大家所看见的、听见的、接触到的都是电子信息,这样真实的东西就会越变得很宝贵——比如现场的演出。

  最后,李明伟注意到,在那个时间点,以上海为主的一批一线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超过了五千元,这意味着人们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对服务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多。

  因此,在这样的综合判断下,李明伟将创业方向定在了现场演出。但这个陌生的市场,该如何切入?

  “创业,我给它的定义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实现无限的梦想’”,李明伟说,“所以要活下去,就要把资源聚焦到一个切口上面去。”

  常年从事公司报道的李明伟知道,创业公司要生存,有几个条件需要考虑。比如,要有良好的现金流;比如,最初的业务应该能够为后续发展积累资源;比如,如果公司较小,业务链条就不能太长;还有,具体模式应该有能创新突破的地方,而不是在旧市场里厮杀。

  而对于现场演出而言,票就是满足这一切条件的最佳切口。于是,专注于票务的西十区(“票”字由西和示组成)诞生了。

  外来者颠覆格局

  这是当记者养成的习惯。创业前,他每天接触的是柳传志、稻盛和夫、郭广昌、施正荣这样的企业家。“结果我做了西十区,人家发现我做了 ‘票贩子’,都觉得无法理解。”

  同样看不懂的,还有票务领域的已有玩家。在李明伟看来,传统票务销售模式痼疾明显,但却难以根治,原因在于既有体系带来的利益羁绊。“比如,我作为主办商负责了一个演出,最担心的就是怎么卖票,如果这时候正好一个黄牛来找我答应全部包下,那我的风险一下子就能化解,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现实的压迫。”

  而对于这些玩家而言,要脱离原有的轨道,断腕转向,阻力和难度之大,并不比新入场的西十区更有优势。

  李明伟乐于做的,是“局外人”对行业格局的颠覆。这种入局并不是瓜分资源,而是试图创造一种共赢生态。

  “我不是原有的市场主体那一块的人,跟传统的票务公司都不一样。我让主办商、票务公司、票务网站、场馆,乃至于黄牛、经销商、白领个人都能到我们的平台上交易,你只要跟我一起玩,你就会获利,我没有来抢你的市场,我只是让你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是李明伟设想的理想状态。

  但平台并不易做。要同时集聚产业的上中下游,笼络买家和卖家,需要很强的资源和运营能力。

  最开始时,毫无行业基础的西十区,选择小规模票务代理做起,合伙人开着车半夜十一点半给人送票,慢慢积累用户,去一家家相关公司 “拜码头”。到了2013年3月,西十区开始平台化转型,9月,西十区和上海最大的东方票务完成了系统对接。

  目前,西十区经营包括演唱会、话剧、音乐会、歌舞、体育赛事等现场演出门票,各方都可以在平台上自行转让门票,而西十区则负责门票验证、保真等服务。合作方包括大麦、永乐票务、格瓦拉、东方票务、微票儿等。

  支撑这一切的,是两位天使投资人在三年时间里陆续投入的700万元人民币。李明伟说,那三年平均到每个月,西十区的花的钱也就20万出头,而当时团队约30个人,相当于人均收入只有五六千块钱、每个月市场费用只有三、五万。只能通过地铁报这样的渠道一步步拓展市场,靠着创始人“在7月份的高温下晒爆皮去发传单”。

  但随着用户规模的慢慢增加,平台模式被证明可行。包括开心麻花、格瓦拉、聚橙网等都主动找到西十区寻求合作,因为他们确实需要一个互联网平台提供销售、推广和精准的转化后用户数据,而西十区则是没有任何其他行业背景的独立第三方。

  资本市场自然注意到了这一点。2014年10月,西十区宣布获得黎瑞刚执掌的华人文化产业基金3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2015年底,西十区完成阚治东和彭震参与创立的创丰资本A+轮5000万人民币融资,估值为4亿人民币。前者能给西十区带来文化资源上的对接,而后者则拥有很强的证券市场资源,这也是李明伟有意选择的结果。

  今年,西十区将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为基础,以全国性资源导入新城市的方式继续 50 个城市的业务覆盖,尤其对增长迅速的二三线城市完成卡位布局。

  “我们要建的是一个生态,在票务基础上一站式满足买与卖的相关需求,第二步还有更多强关联的业务可以开展,西十区已经展开了研究和布局。” 李明伟说。

  来源:36Kr 作者:张晴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