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港:流动负债高企 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2016年03月15日 16:44    来源: 和讯    

  截至2014年6月30日,公司负债总计73.7亿元,其中流动负债63.3亿元,非流动负债10.4亿。短期借款中信用借款达18.1亿。

  2011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1日、2013年12月31日及2014年6月30日,本公司流动比率分别为0.29、0.23、0.37及0.32,速动比率分别为0.27、0.22、0.35及0.32。报告期内,本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存在一定短期偿债压力,可能导致公司在面临突发性大额现金需求的情况下出现短期流动性困难。

  

  宏观经济低迷影响盈利 周边港口竞争加大

  广州港的盈利主要来自货物装卸收入,尤其依赖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农矿产品。2016年1月份,国内铁矿石进口8219万吨,环比下降14.63%。煤炭进口1523万吨,同比下降9.2%。从2012-2013年,煤炭的装卸和相关收入从14.2亿元降到了13.7亿元。从201-2014年6月份,煤炭收入占比从33.01%下降到了30.9%。同期,钢铁和油品的装卸收入也都下降。

  2012年,公司装卸及相关收入较2011年增长5.04亿元,增幅为13.27%。2013年,公司装卸及相关收入较2012年增长0.26亿元,增速暴跌至0.62%。在目前供给侧改革推进、去产能加快的政策背景下,大宗矿产品的进口预计将会继续下降。影响到广州港的装卸收入。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为周边港口,包括香港、深圳、珠海、东莞等港口,其中广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相互距离较近,货物吞吐量规模较大,是区域内最主要的三个港口。周边港口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装卸效率、装卸货损货差及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相邻港口通过价格竞争获取货源的现象较为普遍,货量存在分流的可能,因此在港口行业逐步进入整体结构性重组的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港口行业收费上涨存在一定压力,部分货类的收费有适当下调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也不看好航运业的趋势。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为9.69亿吨,同比下降1.2%,创2010年以来最低值。长江证券分析师韩轶超表示,考虑到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国经济疲软、全球不景气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需求低迷,航运业增速继续走低。一月份,珠三角港口同比增速为-0.09%,由正转负。2015年港口类上市公司龙头股上港集团和宁波港营收、净利增速均大幅下滑。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公司运营高度依赖短期融资

  招股书披露,2012年12月31日、2013年12月31日、2014年6月30日,广州港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1.81%、39.62%、42.85%。期间,短期借款从18.47亿元增加到21.33亿元,流动负债从38亿、45.5亿、增加到63.3亿元。广州港的资产负债率常期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值。

  根据财报和公开信息判断,广州港的运营非常依赖短期借债。2015年2月26日,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2015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8月7日,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7日发行4亿元270天期超短融资券;12月22日,公司再次发行债券。2016年2月16日,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7亿元270天期超短融。

  尽管广州港到目前为止,信用记录良好,没有发生借款逾期和银行罚息情形,但频繁的融资将加大公司的偿付压力。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将根据未来业务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公司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当时机,秉持审慎原则制定融资计划。”

  

  

 


(责任编辑: 刘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辩证看待保险资产负债错配      2016年01月24日
  • · 光伏企业应把负债率 控制在60%左右      2015年11月05日
  • · 142家房企负债近3.4万亿元      2015年09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