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涨价预期+联动效应锌或迎独立行情

2016年02月29日 09: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记者 徐伟平

  上周沪深股市大幅回落,行业板块间的轮动被打断,以计算机、电子、传媒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板块更是连续下挫,与之相比,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钢铁、有色金属则表现抢眼,特别是部分小金属品种更是走出独立行情,其中锌价连续跳涨,唤起了大家对有色金属春季躁动的回忆,在涨价预期和有色金属板块的整体强势的背景下,相关个股有望走出独立行情。

  锌价涨价预期浓厚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锌自1月以来已跳涨逾20%,达到每吨1,795美元的四个月高位。春节长假过后,沪锌受到10日均线支撑,大幅反弹,并上破前期高位。而锌价上涨的预期依然浓厚。

  从供给端看,2015年1-11月全球锌矿产量为1242.7万吨,同比增长0.55%,但从7月开始产量同比出现下滑,其中11月同比回落9.49%。在本届国际锌协会议上,市场预期冶炼厂与国际矿山最终达成的锌精矿加工费将大幅低于去年。当前进口50%的锌精矿加工费多在120-130美元/吨,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冶炼厂已经处于大幅亏损状态,导致中国精炼锌产量下滑,其中去年12月同比跌幅为10%。随着原料供应趋紧,冶炼厂亏损将加大,2016年的24万吨新冶炼产能有可能推迟投产。

  从需求端看,3、4月是锌传统消费旺季,在中国经济政策偏暖的推动下,加工企业复工情况有望转好,锌消耗量将随之增加。随着锌期货反弹,现货贴水扩大,但是贸易商逢低接货的积极性仍旧较高。预计下游企业开工增多将促使现货成交回暖,现货贴水存在收窄可能,进而限制锌期货回落空间。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矿山关闭和减产,锌精矿已经显示出吃紧的迹象,矿商向冶炼商支付的加工费已大幅下跌。加工费(TCs)自数月前的每吨220美元已降至125美元左右。“供应方正在调整,在加工费上就能看出来,”美银美林的分析师Michael Widmer称,“锌价将出现相当大的涨幅,可能会胜过其他基本金属。”

  供给侧改革助力

  随着“两会”的临近,供给侧改革成为市场的炒作重点。工信部此前提出,“十三五”期间稀土行业将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尽快完成六大稀土集团全部集团组建工作。另外,房地产加法去库存,增加有色金属消费,再加上供应侧改革和美联储加息多种因素影响,或许推动有色金属价格行情触底回升,而有色金属板块的春季行情也将对锌股形成助力。

  近三年有色整体板块的春季躁动涨幅排名总体位于A股各行业板块的中后部。每年有色总有1-2个领涨子板块表现优异,整体涨幅在各行业板块中排名靠前,超额收益明显。领涨子板块具备的特征包括涨价、全球流动性宽松以及市值小、转型升级概念多。

  从目前来看,有色金属板块的强势行情依然值得期待。从流动性上看,美国料将暂缓加息,欧、日加码宽松,国内适度宽松,国内政策刺激+旺季补库有望带来经济反弹。一月份信用数据强劲,2月信贷仍可能一定程度上延续1月的强劲增长,信贷加速投放短期难以证伪,也许预示着基建投资和经济活动可能出现脉冲式的反弹。与此同时,中长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需求侧稳增长的政策动力较强,货币适度宽松,财政政策料将继续发力。

  此外,2015年大宗商品大幅、快速下挫,有色整个产业链的库存出现快速甩货,再加上去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减产,行业库存较低。传统三驾马车,房地产、汽车、家电2015年在政策的支撑下进入快速去库存,如果2016年稳增长的刺激,有色金属行业很有可能出现普遍的补库行为。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