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萝卜快了不洗泥 新基金发行募集文件漏洞频出

2016年02月25日 08:47    来源: 新华网    

  随着公募基金发行的加快,频频登场的新基金在信息披露中“内容重复”、“关键信息错误”、“业绩基准不符”等问题又开始泛滥。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忙于做大规模无暇纠错,但如此敷衍考验投资者信任,若不重视必然自毁品牌。

  近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基金公司的法定公开信息披露频频出错,而错误问题主要集中在新产品方面,因此市场可以看见的错误与新基金发行数量呈正相关。随着去年牛市行情的来临,2015年成为公募基金发行史上的大年,共有843只新基金成立,而这个数字在2013、2014年仅分别为384只、348只。

  而信息披露中一些低级错误又卷土重来。如中银基金就曾在2月22日发布的公告中称,公司在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上刊发的《中银珍利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份额发售公告》中就把托管人“兴业银行”错写成“中国农业银行”。此外,该发售公告还存在“内容重复”、“开户和认购办理时间”等多处错误。无独有偶,德邦如意货币基金份额发售公告时间则错得更离谱,募集期限“2016年1月29日至2016年2月1日”错写为“2015年1月29日至2015年2月1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后发现,时间错位的远不止以上两家公司,方正富邦优选灵活配置混合等产品也将时间写错。此外,新华基金(博客,微博)还发布公告称,已将新华壹诺宝货币市场基金招募说明书中的“净值增长率与同期业绩基准收益率比较表”进行了更正。

  除了上述市场能够知晓的错误外,还有很多错误可能并不能及时发现。有基金行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去年以来,公募基金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写错自家公司名称、具体基金名称、基金名称披露不规范、写错托管人名称、写错管理人名称,甚至产品文件内出现其他产品名称等错误。

  上述人士认为,低质量的法定公开信息披露既是在浪费资源,更是在自毁品牌。事实上,市场上还有大量基金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还要严重。在现阶段公募基金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应该放慢节奏少发一些基金,若因为这些“小错误”影响投资者信任,就追悔莫及了。

(责任编辑:张桔)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萝卜快了不洗泥 新基金发行募集文件漏洞频出

2016-02-25 08:47 来源:新华网

  随着公募基金发行的加快,频频登场的新基金在信息披露中“内容重复”、“关键信息错误”、“业绩基准不符”等问题又开始泛滥。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忙于做大规模无暇纠错,但如此敷衍考验投资者信任,若不重视必然自毁品牌。

  近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基金公司的法定公开信息披露频频出错,而错误问题主要集中在新产品方面,因此市场可以看见的错误与新基金发行数量呈正相关。随着去年牛市行情的来临,2015年成为公募基金发行史上的大年,共有843只新基金成立,而这个数字在2013、2014年仅分别为384只、348只。

  而信息披露中一些低级错误又卷土重来。如中银基金就曾在2月22日发布的公告中称,公司在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上刊发的《中银珍利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份额发售公告》中就把托管人“兴业银行”错写成“中国农业银行”。此外,该发售公告还存在“内容重复”、“开户和认购办理时间”等多处错误。无独有偶,德邦如意货币基金份额发售公告时间则错得更离谱,募集期限“2016年1月29日至2016年2月1日”错写为“2015年1月29日至2015年2月1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后发现,时间错位的远不止以上两家公司,方正富邦优选灵活配置混合等产品也将时间写错。此外,新华基金(博客,微博)还发布公告称,已将新华壹诺宝货币市场基金招募说明书中的“净值增长率与同期业绩基准收益率比较表”进行了更正。

  除了上述市场能够知晓的错误外,还有很多错误可能并不能及时发现。有基金行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去年以来,公募基金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写错自家公司名称、具体基金名称、基金名称披露不规范、写错托管人名称、写错管理人名称,甚至产品文件内出现其他产品名称等错误。

  上述人士认为,低质量的法定公开信息披露既是在浪费资源,更是在自毁品牌。事实上,市场上还有大量基金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还要严重。在现阶段公募基金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应该放慢节奏少发一些基金,若因为这些“小错误”影响投资者信任,就追悔莫及了。

(责任编辑:张桔)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