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持股轨迹:社保基金首选绩优股 私募调仓节奏加快
本报记者 徐金忠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渐次披露,机构的持股轨迹正逐渐露出水面。截至2月18日,Wind资讯数据显示,已发布的69份年报中,共有19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社保基金身影,中央汇金和证金公司则出现在2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另外,随着去年四季度阶段性行情的掀起,私募机构的投资布局相比三季度变化较大,在部分个股上获利离场的痕迹明显。
进一步查阅社保基金、知名私募等在2015年年末持股情况发现,岁末年初,绩优型公司、转型类个股仍是“主力”机构集中看好的投资标的。市场人士提醒,在当前难见趋势性行情的情况下,关注社保基金等市场稳定力量和知名私募等利益敏锐型机构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规避市场风险、抓住阶段性机会的重要方法。
社保基金首选绩优股
中国证券报记者查阅上市公司年报资料发现,游族网络(002174,股吧)、红旗连锁(002697,股吧)、先导智能、光韵达(300227,股吧)、国旅联合(600358,股吧)等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了社保基金组合。以游族网络为例,全国社保基金一零八组合持有公司230万股,成为公司第六大流通股东,先导智能则有全国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六组合出现在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分别位列持股第一和第八位。
相较于去年三季度,社保基金在部分个股上也有明显进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社保基金一一一组合持有光韵达2275367股,而公司去年三季报则显示,全国社保基金一一一组合持有公司754400股,三季报显示的社保基金一一二组合1007065股的持股,在年报时也不见了踪影。同样,在北京文化(000802,股吧)的流通股东名单中,社保基金一零四组合和一零九组合分别持股1278万股和863万股,而在去年三季度,社保基金一零四组合持股839万股,而一零九组合则没有出现在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
另外,作为市场的稳定力量,中央汇金、证金公司的持股也为市场所关注。资料显示,截至2月18日,共有2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了中央汇金和(或)证金公司。另外,有多家上市公司是中央汇金、证金公司与社保基金“多重持股”,还有部分公司出现了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围猎”的情况,成为各类机构青睐的对象。
观察社保基金等的持股,绩优公司仍是首选。同样以游族网络为例,公司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5.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5%,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8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20股。先导智能2015年度实现营收5.36亿元,同比增长74.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122.18%,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50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20股。
私募调仓节奏加快
相较于社保基金之于市场的稳定作用,私募基金无疑是市场中利益“嗅觉”最为灵敏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查阅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发现,也有不少私募布局相关个股,其中不乏新理益、上海宝银等知名私募。
但相较于去年年末的持股,年报显示的去年四季度私募的进退更有参考价值。以上海三毛(600689,股吧)为例,公司三季报显示,北京千石创富-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千石资本-千纸鹤1号资产管理计划持有100万股,而在公司年报中,千纸鹤1号已经不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而去年四季度,上海三毛曾公告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等事项。同样,在财信发展去年三季报中,公私募机构等扎堆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占据其中的7席,而公司年报则显示,仅剩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渝信创新优势拾号集合资金信托仍坚守其中。
对此,私募机构人士表示,相对于社保基金等,私募机构在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投资节奏事实上加快了。“从现在回看过去,去年三、四季度市场企稳反弹行情中,私募机构进退的速度明显提升,大致的节奏是三季度加仓布局,四季度逢高获利离开。但公司年报反映的是滞后的情况,私募机构在今年的开年行情中,很多难逃厄运,随着近期行情出现企稳迹象,私募行动的步伐也在加快。除了每年年初的业绩、送转行情外,转型升级个股仍是私募机构重点掘金的对象。”
(责任编辑:康博)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