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果粉”期盼已久的Apple Pay移动支付功能18日正式上线。甩开钱包和银行卡,只要拿着合乎要求的苹果设备,靠近有银联闪付标志的POS机,就能秒速买单。这几天,工行、中行、农行、广发、招行等多家银行已经在微信公众号上向广大客户普及宣传Apple Pay的使用指南。(2月18日《北京青年报》)
有人说,在移动支付江湖,Apple Pay的搅局,必将掀起新一轮洗牌与整合的“腥风血雨”。这话当然不无道理,就像当年的实体店到电脑购物、再到手机客户端“秒购”一样,随着移动支付场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支付工具简约又随身,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电子货币,这是可以预言的经济规律。而眼下,在移动支付旧族与新贵的“跑马圈地”中,国内支付行业确有“三足鼎立”之象: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财付通,似已三分天下。
从支付方式来看,以Apple Pay为标志的NFC移动支付,和以支付宝、微信等为标志的二维码支付,各有利弊,各有千秋。前者便捷高效,安全性更高;后者不挑手机,普及率更好。时下,尽管微信傲娇地表示要对提现“雁过拔毛”,但在消费场景中,所有支付方式均“大义凛然”选择了成本自我消化,用户在移动支付中享受零成本的便利。
中国人民银行去年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已连续两年增速超过100%。可见,移动支付已到了沙场点兵的时刻。一方面,根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统计,对互联网金融的访问量仍有79.9%来自PC端,用户停留时长也达4.9分钟,远高于移动端的2.3分钟。这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向移动端的大迁徙才刚刚起步,“攻城略地”如箭在弦。另一方面,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支付清算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5年10月底,共有268家机构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去年年末,《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出台,传达了明确的监管意见:鼓励支付机构定位于支付通道,限制账户功能。因此,秩序整合也好,行业重构也罢,“鹿死谁手”还是最大的未知数。
今年春节,各家或大或小的“红包战”,已成为BAT巨头争夺支付入口的预演。尽管Apple Pay低调来袭,但消费者在获得更多选择的同时,市场也会变得更为纷繁诡谲。NFC也好、云端也罢、又或者封闭式系统,它们仅仅是支付技术与框架上的差别。眼下最要紧的,应该是三件事:一是加大监管,让良币驱逐劣币,在科学监管中实现风险与效率的平衡;二是减少门槛,让市场更为自由开放,将一切可以归零的制度成本统统为移动支付“清障”;三是厘清规则,助力行业标准与秩序的构建,在有序竞争中捍卫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句话,为移动支付“斗法”搭好平台,既不能作壁上观,也不可伸手太长。在“互联网+”战略之下,新的金融生态迎面而来,传统利益掣肘因素再也不该或明或暗偷偷“使坏”了。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