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避险情绪升温 A股筑底料延长

2016年02月15日 07:2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春节期间,受一系列负面因素影响, 全球股市、原油等风险资产暴跌,黄金等避险资产获追捧,这也激发了投资者对A股节后行情的担忧。不过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海外股市普遍下跌了20%到30%左右,但A股市场相比最高点已接近“腰斩”,恐慌情绪已经得到较大释放,大幅下挫的概率相对有限,不过避险情绪升温可能会拉长A股的筑底时间。

  外围风险资产大震荡

  春节期间全球市场动荡加剧,受一系列负面因素影响,主要市场股指均出现了大头部迹象甚至部分已呈技术熊市,而黄金等避险资产获追捧,美债收益率创新低,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历史首次跌至负值,全球开启避险模式。

  具体来看,在春节中国市场休市不到一周时间,全球股市原油等风险资产价格大跌,道琼斯工业指数上周累计下跌了1.43%,德国DAX指数上周累计下跌3.43%,法国CAC40指数上周累计下跌4.89%。相较于欧美股市,亚太市场表现更为惨淡,日经225指数上周累计下跌11.10%,澳洲标普200指数下跌4.24%, 恒生指数 仅有两个交易日,但周跌幅也已经超过了5%,亚太主要股指纷纷创多年以来新低。与此同时,避险资产受到强烈追捧,美原 油价格逼近26美元,美10年期国债 利率下降至1.5%左右,日本10年期国债一度降到-0.029%,黄金劲升至1240美元附近,这些都是近期罕见的现象。

  分析人士指出,全球市场动荡催化剂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德意志 银行 巨亏,法兴银行营收和利润大幅不及预期。2008年9月10日,雷曼宣布三季度财报巨亏39亿美元,五天后申请破产保护,一代华尔街巨擘轰然倒地。七年之后,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意外宣布三季度将出现62亿欧元巨亏,全球市场一片哗然。导致世界对下一个雷曼时刻到来充满忧虑。德意志银行仅是欧洲银行业的缩影,欧洲其他银行或多或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与欧经济疲弱、低 利率导致的零售业务萎缩和高杠杆的衍生品收益下降等有关。

  另一方面,2月10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众议院发表半年度货币政策证词,对美国及全球经济担忧加重,但货币政策鸽派程度不及市场预期,耶伦证词认为美国劳动力市场和通胀预期稳定,仍会渐进加息,市场期待的3月不加息承诺并未出现,暗示未来货币政策转向可能的表述也不清晰。这又使得全球风险偏好大幅回落。

  A股筑底时间或延长

  虽然海外股票市场近期跌幅较大,但其实和已经经历了三轮“股灾”的A股比起来,两者所处境遇并不同。海外股市普遍下跌了20%到30%左右,但A股市场相比最高点已经接近“腰斩”,恐慌情绪已经得到较大的释放。 广发证券 指出,在1月暴跌的中后期,考核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 保本基金、年金等产品,在净值向下击穿“安全垫”以后,都主动进行了减仓甚至清仓,目前的仓位水平已比较低。而考核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也在上证综指跌破2850点的关键支撑位以后进行了较大幅的减仓。综上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仓位水平均相比年初有了明显的下降,抛压已不大。此外,当前市场的政策预期也比较正面。因此A股市场在春节假期结束后不一定会跟随海外出现暴跌,短期或继续维持“喘息期”。

  此外,一月份上证指数下跌22.65%,为史上第六大单月跌幅。从前五大跌幅的情况看,次月行情全部翻红,企稳反弹是大概率。而且从最近15年即2001年以来的二月份股指涨跌看,有12个年份上涨,仅3年下跌,即80%的概率上涨,平均涨幅约3%-4%。在3个下跌年份中有两年的跌幅也不到1%。

  不仅如此,在一月大跌中,基本面、资金面、内外环境等各项利空因素消化充分,美联储下一次议息会议在三月份,二月份是相对的“空窗期”。在此期间,市场大幅下挫的概率并不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球避险情绪快速升温,A股筑底时间可能会被拉长。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避险情绪推债市供需两旺      2016年01月20日
  • · 避险情绪上升 债券牛市再现      2016年01月11日
  • · 避险情绪升温 “欧若拉”闪光      2015年10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