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转型 玉米将长期承压
随着春节临近,国内玉米收购厂商开始着手放假过年,各地玉米交易明显减少。一方面,我国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核心直指玉米市场,玉米定价将逐步市场化;另一方面,国内生猪等养殖存栏依旧恢复缓慢,深加工行业依旧面临亏损,玉米饲料、深加工需求疲软。因此,预计玉米价格或长期承压。
进口玉米将缓解收储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东北玉米临储入库总计为7724.51万吨,年前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累计收购量达到8000万吨。由于收储提前,且收购进度较快,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一直受到支持。
不过,华北、华东等地区玉米逐渐北流,不断挤占东北玉米的市场份额。并且,在进口玉米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我国2016年一季度将有120万吨乌克兰玉米到港。这些因素将有效缓解临储收购带来的局部供应偏紧问题。
生猪养殖存栏恢复依旧缓慢
由于春节临近,饲料企业存在一定玉米备货需求,不过随着备货结束,加上国内能繁母猪、生猪等存栏数据依旧处于低位,玉米的饲料需求较难实质改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798万头,较11月的3825万头减少27万头,较2014年12月的4289万头减少491万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38379万头,较11月的38806万头减少427万头,较2014年12月的42157万头减少3778万头。
此外,春节期间正值生猪集中出栏时期,玉米饲料消费也处于淡季,这必将压制春节后的玉米价格。
玉米深加工企业依旧亏损
虽然国内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库存偏低,但酒精库存相对偏高,且玉米淀粉、酒精等价格持续偏弱,这使得山东、河北等地区深加工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吉林、辽宁等地的大部分厂家仍寄希望于政府补贴来进行玉米原料收购。
亏损的玉米深加工行业,难以有效支持玉米的采购价格。一旦玉米淀粉消费转淡,玉米价格将继续下滑。
一号文件长期利空玉米
1月27日,我国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核心直指玉米市场。农业部计划5年内拟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调减面积较大,并且当前缺乏种植收益高于玉米的品种,因而预计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降幅有限。
此外,一号文件中“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的表述,也使玉米行情处于利空预期之中。并且,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去除库存,使玉米定价市场化,是未来的政策倾向。
综上所述,短期临储政策仍会产生一定支持作用,但其他农产品(14.56, 0.27, 1.89%)对高价玉米替代增加、储备库存居高不下以及政策向去库存倾斜,都将使玉米远期合约明显承压。玉米的饲料、深加工需求等增长缓慢,玉米供大于求格局暂难改变,这将使玉米长期承压。
(作者单位:神凯投资)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