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仓位硬扛很受伤 易方达首月回撤四成领跌

2016年01月29日 10:18    来源: 投资快报    

  记者 杨帆

  A股市场开年以来的持续下跌让不少憧憬新年红包的投资者惊愕,也让机构投资者始料不及。公募基金今年以来损失惨重,超过50只主动管理型基金净值回撤超过30%。其中2015年度冠军易方达新兴成长1月份以来大跌41.35%,领跌基金排行榜。

  新晋冠军基金净值首月大跌四成

  2016年新年伊始,A股市场持续下跌,截至1月28日收盘,沪指累计跌幅达24.96%。连续下跌让公募基金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截至目前,在1400余只主动管理型基金中,除了2014年10月底以来成立的次新基金仓位较低以外,绝大部分基金为了年终排名的压力而保持了较高仓位,今年的大跌让他们净值直线下挫。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28日,1417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净值回撤超过20%的有752只,净值回撤超过30%的有53只。尽管基金在这轮急跌行情中,幸免于难的寥寥无几,但跌幅排名靠前的基金还是引起了市场注意,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基金有一部分是去年全年业绩的佼佼者。

  更让基民意外的是,在跌幅排行榜上,由宋昆管理的2015年主动管理型基金冠军易方达新兴成长混合基金赫然领跌,该基金在今年1月份以来便跌去了41.35%,从去年的第1名滑落至今年的倒数第一。该基金经理管理的另外三只基金易方达科讯、易方达创新驱动和易方达新常态,1月份以来分别下跌36.37%、34.06%和34.44%,在1195只同类型基金中均排名1000名以后。

  此外,去年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十强大部分覆灭:易方达新兴成长、富国低碳环保、宝盈新价值跌幅都逾30%,长盛电子信息、大成中小盘混合跌幅逾20%。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只有一只赚钱,仅剩的一根独苗嘉实低碳环保,也就涨了0.3%。偏股混合型基金有75只是赚钱的,但收益率超过10%的也只有1只,是光大保德信欣鑫。

  高仓位硬扛很受伤

  对于去年绩优基金的业绩表现,投资者表示大跌眼镜。一位网友表示,“跌得太离谱了,神马情况啊?各位投资者也来探讨下是什么原因啊?”“去年底买入的一只业绩很好的混合型基金,谁想到,开年转眼就跌了30%,想赎回又不甘心!”在地铁上,一位中年大妈跟旁边的朋友抱怨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要考虑业绩相对排名的公募基金,在年度大战中往往会保持较高仓位,即使在去年年底上涨乏力的情况下,也不能让重仓股下跌拖累业绩,必须硬扛到年终,到了新的一年开始调仓布局的时候,正好遇到突如其来的下跌,仓位较高的基金很难在短时间内减仓调仓,多种因素叠加加剧了净值下跌。

  “为了在去年末的业绩排名战中取胜,易方达新兴成长仓位较高,没想到进入2016年后就遇到市场持续调整,净值也就出现大幅回撤。”分析人士向《投资快报》记者表示。同样,去年业绩排名靠前的富国低碳环保等基金都受高仓位的影响,今年净值跌幅居前。

  近日,随着2015年基金四季报披露完毕,去年四季度末基金仓位如何,也展现在了投资者面前。如易方达新兴成长混合,持有股票占净值比达94.27%,在可比1219只基金中处第14位;富国低碳环保,仓位93.70%。可比基金中,共247只仓位超九成,占1203只可比基金的20.53%;仓位在八成到九成间的基金337只;七成到八成间的190只;六成到七成间的70只;六成以下358只。可见,在去年四季度末,仓位在八成以上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占48.54%,接近半数。

  对于冠军基金忽上忽下的业绩,有网友感叹,在近千只基金里寻找一只业绩持续增长的基金,这好比大海捞针,绝对是门“技术活儿”。

  《投资快报》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 李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