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临近春节选件珠宝首饰送亲友

2016年01月27日 09:41    来源: 华商报    

  忙碌了一年,在临近春节的时候,你会给自己的父母或爱人送什么新年礼物呢?在这当中不少男士都会选择送一件珠宝首饰送给母亲或者妻子。

  送老人金镶玉 金玉满堂

  女人离不开珠宝,有人说年龄越大的女性越难抵御珠宝的吸引力,而现在珠宝的佩戴也越来越普遍,从女性的结婚戒指到各类耳饰、项链、胸针以及男士戒指等,无一不彰显出珠宝的独特魅力。

  宝鸡某珠宝公司工作人员魏嘉良介绍,由于临近过年,不仅结婚的人买首饰的特别多,给老人选购珠宝首饰的也非常多。当然送老人要能够显示出富贵吉祥,最好还能有个好的寓意。其中黄金、珍珠、翡翠都是送给老人的不错选择。

  从去年到现在金镶玉非常受老人喜爱,黄金镶嵌和田玉,从寓意上来说象征着金玉满堂,过年送给老人,还能够博得一个好彩头。戴在身上,黄金彰显富贵,玉石又显现出老人的气度从容。

  如果经济条件好一些,也可以送老人一个黄金手镯,雕刻着牡丹、福寿等图案的手镯,送给老人也寓意添福添寿。

  此外翡翠也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的首饰,特别是老人佩戴翡翠的手镯,或是雕刻成观音、佛的翡翠吊坠,低调当中显示出老人沉静的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也经常在过年时买黄金锁包送给孩子。

  年轻人仍爱钻石 一颗恒久远

送爱人一份什么礼物最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呢?首选就是钻石。

 

  魏嘉良说:“年轻人更追求时尚个性,钻石更符合年轻人的这种追求,并且钻石本身具有对爱情纯洁、永恒的象征。因此钻石在年轻人当中接受度比较高。无论是新婚还是纪念日,选择钻石的年轻人都是占比最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钻戒。”

  钻戒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以前钻戒经常采用微镶的方式,镶嵌一些小钻上去。但是,现在钻戒以突出一颗为主。

  魏嘉良介绍,近年来,钻石常被称为“天使的眼泪”,是爱情的象征。因此,钻戒突出一颗的方式,也更符合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寓意。钻戒以四爪六爪的最多,特别是临近过年,六爪的钻戒不仅象征爱情的独一无二,也预示着六六大顺。

  而从大小来讲25分-30分以上的钻石才具有保值的作用,人们大多选择购买1万元左右的钻戒,也都在20分以上。突出一颗的方式,能够更好保值,也能使钻石显得更加大而醒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选择钻戒的同时,也可以同时选择钻石项链和耳环作为搭配。

  除了单个的钻戒,选择钻石对戒的也是比较多,成双成对也是对爱情的一种铭记,但是对戒一般都是两款款式一模一样,因此多以简约时尚为主。

   中年女士佩戴珍珠 雍容典雅

  相对于年轻人而言,中年女士的经济能力更好一些,对珠宝也更加喜爱,她们更追求珠宝的大和华贵。因此,如果是送给中年女士,不妨考虑珍珠或者相对昂贵一些的黄钻。

  所谓珠宝,最早指的就是珍珠,珍珠也有白珠、黄金珠和黑珍珠多种,搭配金链的同时,还会用一些钻石来做烘托,比如一圈小的钻石,围绕着一颗黄金珠制成的戒指,佩戴在手上更加醒目、华丽以及雍容。而珍珠本身温润亮泽,对于中年女士,更加能衬托出高贵与典雅。

  特别是珍珠一类款式种类较多,包含胸针、毛衣链等,搭配起来更随心,也更加能够与自身融合,显出优雅大方。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 李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闽台新增珠宝首饰互认标准      2014年12月02日
  • · 闽珠宝首饰标识问题较多      2014年09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