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寒流”来袭 基金未现大量赎回

2016年01月22日 14:26    来源: 新华网    

 

 

  股市在最近震荡下行,也影响了新基金的发行热度。如今多家新基金正在发行的基金公司表示,发行的状况很一般,和年前完全是两个样子,完全没有办法比较。但是基金申赎情况依然稳定,并没有出现股灾期间大批量赎回的情况。

  基金发行再度“冰封”
  股灾以来,基民伤痛较深,危险偏好恢复缓慢,权益类基金发行一向不温不火,但1月以来的商场震动令人惊心。到1月21日,上证综指年头至今跌落起伏到达18.61%,创业板指[0.38%]跌幅到达22.17%,新基金发行随之堕入冰封状况。
  “近来实在是欠好发,渠道那儿反馈过来的音讯都是散户不愿意买。”深圳某基金公司向记者表明,一只偏股型新基金已发行一星期,销量才几千万,而上一年年末发行的同类型商品一天就能轻松上亿。“12月发的一只同类型基金2天就征集了5亿多,提前结束征集了,但现在形势就完全变了。”
  两家大型基金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发行的新基金现已卖了半个多月,但都还没有到达2亿元的根本建立规范。“上一年9月份新基金也欠好发,但那时分咱们一只新基金十多天发了快到7亿。”
  Wind数据计算显现,2016年1月至今,有8只新基金宣告建立,首募规划为97.6亿份。回忆2015年,新基金发行曾在行情最为火爆的5月份创下新高,随后首募规划逐步下滑,至9月到达全年最低点。扣减7月2000亿的“国家队”基金,7月份新基金发行比例有417.85亿份,8月份发行规划降至192.08亿份,9月份首募规划最低为185.15亿份,尔后新基金发行逐步回暖。但本年1月的征集水平却跌至股灾后的冰点。
  到1月21日,1月份建立的新基金中,规划最大的为2只保本基金,权益类基金仅有2只灵敏装备型基金,即东方红睿轩沪港深、广发鑫享,首募规划分别为10.39亿份、3亿份。剩下4只则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
  未现很多净换回
  有数位基金司理对记者表明,按照新基金发行的规则,“好发欠好做,好做欠好发”,近期新基金难发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意味着商场现已处于相对低位。
  对于上述景象,行动金融学专家剖析指出,散户在做短期商场判断时主要依据曩昔一段时刻商场的走向,然后致使一种“正反馈”行动,也即是所谓的“追涨杀跌”。
  “一般,当大盘处于上涨行情时,新基金需求建仓时刻,也许会错失行情,而老基金在牛市到来之前已拥有了较低持仓成本,相对更有优势;但当行情处于震动整固且后市中长期存在时机的时分,新基金的优势更加明显,由于有3-6个月建仓期,足以对立震动期,建仓期内还能够经过结构性规划、打新股、采购债券等手段积累安全垫。”基金职业剖析人士表明,事实上,在上一波牛市的极点,新基金发行能够用张狂来形容,但是其时发行的新基金有些直到现在仍未解套,而在新基金发行极端困难的2008年,这些基金大多数都为基民赚取了较高的收益。
  不过仍有一点值得注意,某正在发新基金的基金司理也表明,底部也许还需“磨一磨”。“在商场极度失望时,新基金发行的确很差,但与此同时,老基金也会呈现很多净换回,由于基民对商场失去了决心。不过从近期的申赎状况来看,都还处于安稳的范围内。”
  依据我国证券报记者向多家大中型基金公司了解的数据来看,即便1月21日商场再度呈现较大起伏的调整,近来数日大多数偏股型基金依然处于净申购状况,但若与上一年12月底时比较,总规划现已有所降低。“假如持续调整下去,申赎状况也许就会有变化了,那时分才干开端谈底部。”上述基金司理表明。

(责任编辑: 张桔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