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油脂难现趋势性上涨行情

2016年01月21日 07:36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记者 张利静

  2015年,油脂期货在整个商品熊市大背景下总体呈现震荡筑底格局,经历过几次触及2008年低点的行情 后,又快速拉涨。从中期来看,2015年6月以来,油脂市场已经完成“W”的双底行情,一些笃信右侧机会的投资者开始憧憬油脂市场的反弹行情。但从目前情 况来看,油脂的上涨一波三折,新年以来,油脂震荡下行。截至昨日收盘,棕榈油期货主力1605合约报4632元/吨,下跌66元/吨或1.4%,豆油 1605下跌0.39%至5568元/吨,趋势性上涨行情或难以出现。

  棕榈油是行情驱动核心

  华泰期货研究认为,未来油脂市场真正上涨的驱动核心仍是占据半壁江山的棕榈油减产情况。厄尔尼诺干旱对马来、印尼产区的产量影响将在2016年继续体现,减产幅度决定了未来油脂上涨的高度。三大油脂库存消费比出现明显下滑,基本面趋紧,最差的时候正在过去。

  昨日隔夜市场,国际油价继续寻底,跌破近13年的低点,美豆油受拖累跌破29.50美分重要支撑。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担忧中国需求继续减缓,并且市场预期厄尔尼诺影响消退,产量或将回升,马棕榈油期价跌幅扩大。

  一位资深油脂研究人士表示,马来西亚棕榈油确实进入了减产周期,数据也确认了减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季节性操作早就已经提前开始,这必然也提前结束。继续看多的投资者,最好在研究过基本面和衡量风险回报比后,再看看值不值得做多。

  在减产这一最大炒作题材之外,看多人士的理由还有两点,一是印尼的生物柴油政策以及印度油脂需求扩张有望给消费带来较大改观;二是2015年,在豆油替 代部分棕榈油消费的情况下,棕榈油进口依然较2014年出现增长,且2015年年末的国内豆油、棕榈油库存低于去年同期,这说明中国油脂整体消费正在提 速。

  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公布的数据显示,马来西亚12月底棕榈油库存263万吨,较11月底的290.9万吨降9.5%,棕榈油产量140万吨,较11月减少15.4%;棕榈油出口量减少1.1%至148万吨。其中库存降幅大于市场预期的6%。

  船运调查机构SGS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1日-10日期间,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量为32.21万吨,比12月同期的29.86万吨提高7.9%。

  趋势性上涨概率小

  华泰期货认为,中国油脂需求已然走出了2013年、2014年最低迷的时刻,普通百姓的外出餐饮消费逐渐增长,成为新的需求亮点,对2015/2016年的油脂消费增速预估在5%左右。

  国信期货油脂油料研究小组指出,2015/2016年全球油脂供给完成从宽松向平衡的过渡,市场去库存化加快,价格重心也有望自低点上移。但受限于全球经济增速稳定以及原油低迷,消费增速有限,油脂难以出现趋势性上涨。

  品种中,豆油供给压力最大,低价令其挤占其他油脂需求,呈现供需两增,库存小幅增加。随着阿根廷豆油流出,美豆油强势不再,库存压力逐步增加。棕榈油供 需逐渐乐观,受到厄尔尼诺影响,产量下降、库存下调,并且后市仍有下调空间。由于印尼出口竞争,马来库存下降缓慢,产量下降转化为库存下降最快3月可见。 印尼生柴消费令人期待,如果政府严格执行的话,或加快印尼棕榈油去库存化进程。全球菜油基本面较好,尤其是加拿大,菜油国际价格与豆棕两大油脂价差料扩 大。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油脂需求平稳增加,油脂油料进口节奏决定市场阶段性供给,也决定市场价格走势。美元、雷亚尔、比索、卢比、令吉特、加元、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将影响市场采购节奏,而其中阿根廷、印尼、马来汇率稳定性差,人民币风险也无法忽视。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