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余丰慧:需警惕股权质押风险的是银行而不是散户

2016年01月18日 07:0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余丰慧

  随着A股展开新一轮大幅调整,沪指较2015年12月最高收盘价跌超20%,市场对局部已经暴露的股权质押风险愈加警惕。按照中金公司的说法,股权质押是现在A股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之一,另外两个分别为融资风险和大股东减持。笔者并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市场被吓坏了、缺乏信心才是股指大跌的主要原因。一会儿说大股东减持对市场影响大,一会儿又说注册制是大利空,现在又把板子打在股权质押的身上。股市一跌,什么都是利空,利好也是利空;正如股市暴涨时,什么都是利好,利空也是利好一样。

  这些所谓的利空其实很难真正成为利空,或者说它的负面影响被严重放大了。即使平仓也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和市场反应,何必肆意放大呢?这也说明现在根本就没有找准股市大跌的真正原因,完全是病急乱投医。

  把正常的市场行为、市场现象和市场交易都当作是对市场的冲击,这是对市场机制的误解,也是对股权质押、大股东减持、注册制、熔断机制缺乏常识性的认识。

  如果一个股票市场连这些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都无法承受,足以看出其脆弱性和不成熟。这就应该从市场自身反思,而不是把板子打在其他方面。

  类似于大股东减持、股权质押等都是有期限的,这是契约约定的。一个完善周密的市场,分析机构早就有准确的市场研判,对减持、质押到期的时间、顺序、时段、额度提前就有市场提示提醒。而投资者也会有市场预期,明白正常的买卖行为或者供需变化不会对市场造成大冲击。

  大股东减持、股权质押到期平仓、注册制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千万不要用利好利空来丈量。并不是到期了或者大盘跌到平仓线了就会造成恐慌失色、如临大敌。而且,若媒体肆意放大,市场遭受的冲击当然会很大。

  就股权质押本身来看,它是市场中的一个产品,必然会有被平仓的风险。既然设有平仓线,为何惧怕平仓呢?股权质押、融资融券、场外配资等无杠杆或带有杠杆的融资投资本应该顺应市场、服从市场、尊重市场、敬畏市场、恪守契约精神。不恰当的行政手段过度干预不仅仅会扭曲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也会破坏市场中最重要的契约精神。契约精神、重合同守信用的诚信意识培养建立起来耗费时间很长、非常困难,若破坏了,危害性将很大。

  股权质押本身对市场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据媒体统计,截至2016年1月13日收盘,两市189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跌破理论平仓线,涉及质押市值1304.65亿元。另有218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跌破理论警戒线,涉及质押市值1625.36亿元。但这两个数据绝不能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方向的此消彼长。

  证监会在1月15日表示,截至1月14日,场内股票质押业务低于平仓线的融资余额为41亿元,占整体规模的0.6%,多数借款人通过追加担保物等措施消除了平仓风险,目前整体履约保证比例为280%。尚未出现大股东因股票质押回购业务而平仓的情况。从银行来看,也是尽可能不采取过激的平仓做法,防止两败俱伤。股权质押的违约处置一般通过协议转让、大宗交易或司法过户等方式进行,这就对市场影响非常有限。

  必须强调的是股权质押无论采取哪种形式保全信贷资金安全,完全是银行自己的事,应由银行自主决定和决策,非市场手段不应直接介入。对于融资客和银行两个主体来说,非市场手段很难一碗水端平,即很难维护公平——要么会伤害融资客的利益,要么会伤害银行利益——由此看来,还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决断更靠得住。

  这也提醒银行,股权质押贷款必须慎重,一旦遇到下跌行情,信贷资金的风险会非常大。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