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5年CPI创6年最小涨幅 预计今年仍在“1”区间

2016年01月11日 07:1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胡健

  中国首个2015年全年经济数据张榜。

  根据1月9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全年,CPI同比上涨1.4%,而PPI则同比下降5.2%。其中CPI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顺利完成全年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的调控目标。但也创下2010年来的最小涨幅。

  展望今年,情况恐怕难有太大改变,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预计2016年CPI可能反弹至1.8%,鉴于美元升值和全球需求疲软,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依旧在低位徘徊,输入性通缩局面不会有实质性改善。

  工业通缩局面仍难改观

  从全年看,2015年全国CPI上涨1.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上涨1.0%。

  食品中,猪肉、鲜菜、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9.5%、7.4%和1.8%;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2.0%,其中保姆和小时工等家庭服务、理发、学前教育、洗浴、衣着清洗价格分别上涨7.9%、5.4%、5.1%、5.0%和4.9%。

  交行报告称,剔除食品与能源以外的核心CPI运行平稳,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为1.5%,2015年全年在1.2%~1.7%波动。CPI处于低通胀水平,暂不存在通缩压力。

  但章俊认为,2015年初中央设定的通胀目标为3%,虽然相比前一年下调了0.5个百分点,但依然为货币政策预留了充裕的空间。但从实际结果来看,通胀下行的幅度应该是超过预期的,目标和实际数值之间的偏离度也从1.5个百分点拉大至1.6个百分点。

  他说,1.4%的全年通胀水平离通缩还有一定距离,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偏低的,侧面反映经济偏冷的现实。

  工业通缩局面难以改观让人着急,2015年12月份PPI同比增长-5.9%,连续5个月处于-5.9%的低位,并且46个月负增长;环比值为-0.6%,跌幅还比上个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PPI环比降幅略有扩大的原因:一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降幅环比分别扩大7.7、1.0、0.5和0.4个百分点;二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价格环比由升转降,由上月上涨0.2%转为本月下降3.1%。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价格跌幅最大的是与产能过剩行业紧密联系的资源能源行业,越接近产业链上游的价格降幅越大。他说,在去产能进程加快的影响下,近期相关工业领域的需求难以显著改善。

  货币政策或偏宽松调节

  2016年3月“两会”时才会公布对于CPI的预期目标。“中央对CPI通胀目标值可能会维持在3%,为货币政策操作留有相对充裕的空间。”章俊说。

  但包括章俊在内的业界人士普遍预期CPI难有强反弹,新近发布的《和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白皮书》收集了100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结果显示,2016年CPI增长预测是1%~2%,其中多数人认为是1.5%~2.0%。

  交行报告称,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偏向宽松调节,2015年第四季度M1增速大幅上行,10月、11月分别高达14%、15.7%,将会带动CPI在2016年上半年可能有所上升,但涨幅有限,仍将保持低通胀状态。

  前述白皮书判断,2016年全球大宗商品整体趋于稳定,低位徘徊,34%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下行,而50%的人则认为走稳,跌无可跌了,现在跌破了40美元/桶,再往下跌OPEC扛不住了,但是往上走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OPEC不愿减产。

  这也直接影响到中国工业通缩的前景,国内方面,章俊认为,上游行业PPI通缩会有所减轻,但鉴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五大任务中关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基调,工业品价格短期内很难复苏。

  章俊说,鉴于对中国和全球通胀形势的判断,中国央行2016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会维持稳健的基调,但会在边际上维持相对宽松的。

  他认为,为了配合中央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的政策基调,货币财政政策的密切配合不可或缺,否则单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很可能会出现独木难支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监管层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会把政策重心转向国内。

  市场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在通胀并不足虑的大判定下,2016年货币政策调整主要参考经济运行情况,鉴于基准利率已经不高,央行降息会较为谨慎,而存款准备金率则很多可能有4~8次调整。

  CPI◎2015年全年同比上涨

  1.4%,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创下2010年来的最小涨幅。

  PPI

  ◎2015年全年同比下降5.2%;其中12月份PPI同比增长-5.9%,连续46个月负增长。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