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地基金互认起步 “南下”热情高于“北上”

2016年01月07日 08:5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张莉

  经历两年之久筹划的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终于在2015年底正式起步。自12月18日首批7只互认基金正式获批注册后,12月30日,第二批9只南下互认基金申请获批。另据了解,为配合两地证监会推进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业务的落地,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服务平台也将在2016年1月8日正式启动。

  而从机构销售方面了解的情况来看,基金“南下”热情比“北上”热情相对更高。有分析人士指出,基金互认可能带来新增内地资本流量的预期,但其带来的利好将会是一个慢热过程,实质利好有待制度进一步开放。

  “南下”产品吸引力较高

  自基金互认获批后,首批7只互认基金先后在2015年末及2016年初启动发售,其中4只内地基金为华夏回报混合、广发行业领先、工银瑞信核心价值(481001,基金吧)和汇丰晋信大盘,3只香港基金分别是恒生中国H股指数基金、行健宏扬中国基金、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7只基金单向规模约在170亿左右。

  2015年12月30日,香港证监会再度批出9只内地基金南下在港销售申请。其中3只是上投摩根旗下的基金,包括新兴动力混合、双息平衡混合和行业轮动混合;其余获批南下的基金包括华夏兴华混合、大成内需增长、广发聚优灵活配置混合、汇丰晋信动态策略(540003,基金吧)混合、工银瑞信稳健成长混合及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混合。

  据悉,两地基金互认初期双向各有3000亿人民币的投资额度。初步测算,符合互认标准的香港基金有100只左右(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4年底),内地基金有850只左右(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5年一季度末)。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互认基金“南下”比“北上”的热情更高。据机构销售渠道反映,目前两地销售冷热不均,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仍属于基金互认开始阶段,不少北上的产品规模较小,收益水平不高,令其吸引力不足。而相应的南下基金则都属于成立时间较久、业绩相对较好的产品。与此同时,香港基金的认购费和管理费与内地基金差异较大,也形成了一定阻碍。

  据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香港研究报告指出,从开放的投资标的上看,监管部门的态度还是以保守为主。内地投资者较为青睐的中小盘并不在此次互认的重点之中,吸引力有限。“基金互认可能带来新增内地资本流量的预期,蓝筹股将会从基金互认中率先受益。但基金互认带来的利好将会是一个慢热过程,短期不足以抵消港股其他不利因素,影响有限。”

  基金互认服务平台搭建

  据悉,由深交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两地基金业界共同推出的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服务平台将在2016年1月8日正式推出。据介绍,基金互认服务平台是两地基金跨境销售的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平台。服务平台可以为互认基金跨境销售提供四大服务:指令转换及传输、次级登记托管、资金交收、场内申赎及上市交易。两地相关机构只需单点接入平台,就可以实现与其他机构的跨境业务往来和数据交换。

  “服务平台发挥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消除两地基金业务运作差异,由基金互认服务平台统一提供配置,保持两地现有业务操作流程与习惯不变;第二是提升跨境基金运作自动化水平,实现订单电子化、标准化处理,提升基金运作效率,降低基金运作成本;第三是能提供灵活便捷的跨境接入模式,可以为内地与香港业务参与机构提供本地化、多渠道的接入方式,实现与平台其他参与方的互联互通。”

  据深交所方面人士介绍,基金互认服务平台(第一期)至今已进行了五轮仿真测试,于2015年12月5日正式上线,能够提供除场内申购与交易以外的所有服务。目前60多家/次内地和香港机构作为管理人、总代理、销售机构、基金过户代理机构参加平台的测试,平台市场占有率较高。

  “平台本身具有扩展性,通过平台为互认基金提供跨境销售的后台服务,只是第一步业务,在第一期顺利运作后,将推出第二期和第三期。第二期功能包括对接CALASTONE、CLEARSTREAM、SWIFT等在香港开展业务的境外基金服务平台,支持内地基金管理人自建TA模式。第三期将支持香港互认基金深交所场内申赎及交易。另外,随着我国基金互认政策扩展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台也将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平台相连接。”上述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