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5邮市演绎“个邮”行情

2016年01月05日 09:50    来源: 上海金融报    

  2015年邮市行情已划上句号。

  2015年,大量邮品全年的表现不俗,低价品种在资金吸纳下纷纷崛起,反映出邮市“慢牛”正进一步向深层次迈进。因此,2015年邮市既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也是“个邮”充分表现的一年,更是市场交易模式发生质变的一年。

  低价品种显奇兵

  2015年,邮市行情在演绎中表现出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即低价品种出现整体逞强的趋势。这当中不仅有邮资封片,也有小型张和小全张,不少2014年还处于打折的品种,在2015年就表现出“咸鱼翻身”的走势。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大量打折套票也开始回归面值,且个别品种的市价扶摇直上,令人称奇。

  以2014年的“中国现代科学家(6)”套票为例,2015年初的市价仅为3.5元并跌破面值,而到了2015年底,其市价已升至7.2元。同样2013年发行的“南华寺”套票(面值4.8元),2015年初价格只有2.2元,但到了岁末,市价猛升至5元。如此价格翻番的套票在2015年比比皆是,折射出以往乏人问津的套票,已显现出价值回归的走势。

  交易所左右市道

  2015年是邮币卡交易所叱咤风云的一年。邮市中大量走势上佳的品种,均与交易所托管挂牌有关,特别是一些品种在交易所托管期间成为了市场的“黑马”。据悉,波及的品种涵盖了小版张、小版票、小型(全)张、套票、小本票、纪念邮资封片和特种片等,令市场热点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也为全年行情营造了“慢牛”格局。

  例如,“辛卯兔”和“甲申猴”小本票在托管的影响下,价格分别快速攀升到60元和150元,创出历史新高。而“民族大团结”全张票在托管期间快速扬升至300元,同样创下历史最高价。“邮联六大”和“上海世博园”双连小型张更是受到托管上市的推动,快速摆脱低迷的状态,市价由2015年初的50元和75元分别暴涨到550元和600元。此外,“八仙过海”和“九龙壁”小型张同样在托管上市的烘托下,整盒价格分别创出10000元和11500元的新高。“桃花坞”和“杨家埠”小全张整盒市价也一度分别走高至7000元和11500元。

  小版张自然是各家交易所争夺的重要目标,其中,“建党80周年”、“昆曲”、“儒林外史”、“第十二届人大”和“草书”小版张分别走高到180元、270元、310元、150元和550元;“文房四宝”丝绸小版张更是突破千元大关。

  当然,也必须看到,绝大多数托管品种创出高价都具有短暂的效应,一旦托管结束,其价格回调也在所难免,但底部抬高的特征依然明显。像上面提及的“邮联六大”双连小型张,在2015年12月下旬的价格已回调到180元附近,但依然远高于去年初的50元价格。从中可以看到,交易所托管对价格的提升非常明显,也能明确反映出其对实体市场的影响力。

  传统运行节奏被打破

  应该看到,邮市的“慢牛”行情让市场原来的传统运行节奏发生了极大改变。比如,以往每年都会出现的年票行情、春季行情、歇夏期调整和秋季行情等,在2015年几乎不见踪影。由于打破了这种传统运行节奏,使得大量投资者一时难以适应,在行情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因此,面对市场的变化,投资者如何适应就成了重要的一环。所谓适者生存就是要迎合市场的变化,否则被淘汰仅仅是时间问题。

  回眸2015年的邮市整体表现,可以发现,托管品种——“个邮”的走热,造成的结果是行情节奏的改变,而投资者也必须去适应这种交易模式变化所带来的变局。可以相信,2016年邮市仍将会延续这种状态,并且在经营模式上更加倾向于“交易所”的托管形态。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 李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