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债市狂欢:疾驰与违约开启潘多拉魔盒

2015年12月29日 07:2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钟源

  岁末跳槽实为职场大忌。不过,今年似乎是个特例,尤其是债券圈里的信用分析人才。万华丝毫没有眷念老东家数万元年终奖“诱惑”而毅然另攀高枝。因为这些都有新东家来“埋单”,并且许诺有翻倍的薪酬。让万华身价瞬间“爆表”的功臣是中国信用债市场今年以来的迅速扩容,以及二级市场的火爆行情。另外,由于信用债违约事件日渐增多,相关机构求贤若渴,尤其信用分析师的职位越来越吃香,薪酬也水涨船高。

  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却“血本无归”。由于今年来我国发债门槛一降再降,加上“借新还旧”的融资需求导致企业发债量一路狂奔。其中,公司债一年增加近6倍,高达8759.92亿元。而此前备受“压抑”的城投债一改上半年的“萎缩”局面,下半年“死灰复燃”,致使全年发行量迅速逼近去年的万亿天量。与之相伴的是信用债违约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以来,已有20多家产能过剩企业引爆违约“地雷”,其中不乏此前“金身不坏”的央企、国企的“大佬”们。

  狂奔 公司债井喷 一二级市场双牛

  央行11日公布2015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2015年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2万亿元,比上月多4878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3358亿元,同比多1551亿元。其实,这只是今年债券市场井喷的缩影。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时,今年一般公司债(大公募和小公募)和私募债共计发行1073只,发行总规模约为8759.9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44只、1388.84亿的规模,在发行数量上增加了近一倍,而金额上更是大涨530.7%。

  与公司债的顺风顺水不同,去年下半年以来被打入“冷宫”的城投债,直到今年3月份才稍有起色。公开资料显示,发改委最近审批了多个城投债,特别是进入四季度后,城投债发行量大幅增加,仅10月城投债单月发行规模就较9月增加316.8亿元,至1706.7亿元。而全年共发行1363只、13357.1亿元,基本逼近去年的水平。

  “去年考虑到城投债的快速扩张风险,政府下发了‘43号文’,切割了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中部某地级城投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城投的发债基建投资再度受到重视,发文放宽融资成为必然。

  与一级市场的火热相比,二级市场也毫不逊色。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证公司债指数涨幅达到8.73%。50只债券型基金净值涨幅超过20%,393只开放式债基涨幅超10%。“整体来说,今年债市延续去年的‘牛性’。以利率债为例,上周国债及国开债收益率延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破3,国开债7年期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事实上,2015年利率债收益率整体下行,短端收益率较长端下行幅度大。”东北证券分析人士刘原表示。

  发酵 一年超20起 违约事件频发

  犹如硬币的两面,债券发行的越多,违约的几率越大。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和兑付日期的临近,我国债券市场进入“触雷”和“排雷”模式。截至目前,包括“12湘鄂债”“11天威MTN”等在内的近十只公募债券“铁定”无法兑付。

  “债券市场近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目前来看已传染至大中型国有企业,并呈常态之势。”有券商分析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已超20起。其中,有10多只与行业风险叠加、前期产能扩张过度有关,发债主体包括山东海龙、新中基、中国二重、二重重装、广西有色、中钢股份、天威集团、天威英利、江西赛维、超日、熔盛重工等。

  一半海水,一般火焰。违约“地雷”的频繁引爆和投资者的“血本无归”凸显了债市风控人才的存在价值。由于信用债违约事件在日渐增多,信用分析师等职位也越来越吃香,薪酬也水涨船高。

  “兄弟,有资深的风控人才推荐吗?有3家机构急需我们帮其招聘信用分析师!最好有评级公司从业经验。一旦录取,待遇从优!”某知名猎头公司人士28日向记者感慨。他直言,过去9年里的3次债券牛市他都经历了,但今年算是需求和人才岗位变动最厉害的一次。

  监管 降门槛去杠杆双管齐下

  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风向标,债市虽然在流动性上远不如股市,但是其风险也不能小觑。今年以来,特别是8月份的“股灾”以来,债市的潜能被万亿的闲散资金所发现。一方面,出于对稳增长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的考量,我国的企业债、中票短融和公司债等都各自得到相关监管部分的大尺度“松绑”,导致债券市场的发行端迅速膨胀。另一方面,“资产配置荒”来临,手里攥着钱的银行,难免焦虑。

  “杠杆放得很大,其实很危险,容易爆仓。私募基金的杠杆会放得比较高。”对此,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宋垚表示。“首先,在债券收益率已接近历史底部区域,而资金成本下行有限的背景下,投顾管理机构的投资压力也与日俱增,过往简单依靠加杠杆、信用下层的盈利模式将面临挑战;其次,随着管理规模的增加,信用债的持仓也会加大,在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组合信用风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宋垚表示。

  下半年监管层有关债市降杠杆的举措从未间断过。早在今年8月底,监管层发文要求,各家券商自9月1日起对“利用信息系统外部接入开展违法证券业务活动”进行清理,核心是要清理违法违规的配资账户。消息传出之后,不少信托公司的伞形信托、证券投资类产品遭到证券公司清算。而后中证登也明确将对债券回购业务的风险管理进一步优化,并对部分回购质押债券的标准券折算率予以动态调整。

  不过,债市的风险并未因为2015年的尾声而“消停”。12月17日,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资金利率25个基点。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加息意味着“便宜钱”时代将要结束,资产收益率回升,资金会向低风险资产转移,垃圾债可能会被踩踏式抛售。

  “市场对美国加息预期较为充分,短期国内资金出逃对债市的冲击有限,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加息带动的国内货币宽松政策出台及人民币后续汇率走势。”刘原表示,不管是监管层的降门槛和去杠杆,还是外部美联储的收紧货币政策,多种因素的叠加预示着债市明年上半年的“慢牛”行情。


(责任编辑: 向婷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债市乐观中需谨慎      2015年12月26日
  • · 我国债市总规模已达6.7万亿美元      2015年12月24日
  • · 前11月债券发行同比增长81.6%      2015年12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