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财产品收益缩水 10万元产品比去年少收1千元

2015年12月24日 15:58    来源: 沈阳晚报     高薇

  “同样10万元买理财产品,今年比去年少收入1000元。”每年年末都是理财的好时机,各银行为揽储争相抬高理财产品收益不在少数。但今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未见“翘尾”。

  现状:10万元理财产品比去年少收益1000元

  今年连续降息,存款利率降了又降,理财产品的收益也随之下浮。“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就比去年少了不少。”常年买理财产品的市民张女士说,去年年末还能找到不少4.9%到5.5%的产品,部分还能达到6%。

  那么,这一年来,理财产品的收益究竟缩水多少呢?张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理财账。

  “去年我买了10万元本金的理财产品,一个月的收益基本在470元到530元之间徘徊,一年下来,收益率能达到6000元左右。”张女士说,但今年收益明显减少,同样是10万元本金,和去年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相比,收益差距很大。

  “上半年还好,虽然3月份降了一次息,5月份降了一次息,但整体的收益下浮并不大。但下半年开始,收益明显减少,基本一个月保持在350元400元之间,我看要是想赚上5000元都难。”

  调查:未现年末利好“宝宝”理财收益走低

  随着年末银行揽储大战逐渐开启,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又是啥样呢?

  昨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随机走访了沈城部分银行网点。在一家股份制银行,记者发现,一款90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而非保本型一款360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4%。

  “没想到年末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也达不到5%的收益,保本产品刚3%左右。”正在选购理财产品的李先生说

  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宝宝”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也在走低。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仅为2.72%,持续在3%以下的情况已经1个多月了。

  分析:受多重因素影响“翘尾效应”难显现

  为何今年下半年以来理财产品“跌跌不休”呢?

  银行人士分析,今年以来,之所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走低,主要是受货币宽松政策,以及央行降息、宏观经济基本面和社会经营压力和风险提高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的结果。

  “虽然最近理财市场迎来了一波‘年末行情’,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上周小幅反弹,平均预期收益可以达到4.34%,但基于目前经济发展情况,年底银行大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可能性不大,‘翘尾效应’或许难现,而更可能是趋于现在的情况平稳度过。”

  提醒:年末留心投资陷阱避免极端心态

  年末是揽储高峰,也是产品用高收益做噱头的集中期。那么,年末买理财产品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定要注意‘高收益’陷阱,什么‘保本’、‘高分红’的以此为噱头的,故意夸大产品高收益的情况一定要注意。降息背景下,机构吸储的意愿再强烈,也基本不会给投资人10%以上收益。银行方面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提高中短期尤其是短期产品的收益。”王女士说。

  “还要避免因突然而来的高收益率产品,出现极端心态,把大部分资金都投了进去,年底一般家庭开销都会较大,所以一定要保障资金使用的灵活度。因为银行理财流动性太差,一旦大部分资金投入其中,遇到意外情况,是支取不出来的。”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