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矿业现“嘉能可危机” 薄利多销矿价弱势难改

2015年12月10日 07:4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面对低迷的矿价,具备成本优势的四大矿产公司依然在增加供应,抢占份额;而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外矿企已经步嘉能可后尘,计划出售资产;国内矿业更是挣扎在减产关停的边缘。

  面对商品寒潮,即便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早在今年上半年,铁矿石价格还在63美元/吨附近徘徊时,执掌力拓铁矿石业务九年之久的首席执行官沃尔什在回答矿价会否跌至30美元/吨时表示:“那根本不可能发生。”

  作为铁矿石行业的“老兵”,沃尔什无疑看走了眼。2011年铁矿石的价格高达191.70美元/吨,但近年来持续下跌,截至12月7日, 青岛港 品位62%的铁矿石现货价格下跌至39.06美元/吨,创10年来最低水平。

  面对低迷的矿价,具备成本优势的四大矿产公司依然在增加供应,抢占份额;而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外矿企已经步嘉能可后尘,计划出售资产;国内矿业更是挣扎在减产关停的边缘。

  国外矿企断臂求生 国内矿企减产加剧

  矿价下跌速度之快,已经令矿商蒙受损失。瑞士联合 银行 预测,四大铁矿石公司中,FMG(Fortescue Metals Group Ltd)最高的盈亏平衡价格为40美元,淡水河谷(Vale)公司为34美元。而最大的两家铁矿石公司的盈亏平衡点较低,其中必和必拓(BHP)的盈亏平衡价格在29美元/吨,力拓(Rio Tinto)的价格为30美元/吨。

  今年以来,必和必拓股价跌幅接近48%,周二更是触及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力拓股价今年以来大跌24%,淡水河谷也跌至11年低位。

  据悉,目前四大矿产公司中必和必拓和FMG对产量和价格并没有表态,力拓和淡水河谷公司则表示会尽可能降低成本,以增加公司的利润。事实上,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大型矿商依然在增加供应以保全市场份额。

  而其他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矿商已经被迫出售资产。根据,以市值计算位列全球第五大矿产商的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周二称,由于运营成本高于竞争对手力拓及必和必拓,承受的痛苦也高于竞争对手,因此它们计划出售五分之三的旗下资产,将劳动力从当前的13.5万人减至5万人,并暂停派息直到2016年底,而且还将业务缩减至三个部门,以因应商品价格暴跌。

  中国矿业 也同样面临高运营成本和低产品价格的经营窘境。澳新银行资深商品策略师Daniel Hynes指出,尽管铁矿石价格有很大的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但像淡水河谷和力拓等大型低成本生产商不太可能减产。“而中国一些高成本铁矿石矿产商肯定感到痛苦,它们也会关停。但在可见的未来内,大型矿产商不会减产。”

  来自机构Mysteel针对中国126家矿山企业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铁矿石矿山的产能利用率只有55.7%。Mysteel的分析师黄译曾对媒体表示,预计12月至明年1月国产矿减产将会加剧。从调查样本来看,民营矿山减产停产的比例更高。究其原因,在于民营矿山企业很多独立运营,而国有体系内的矿山多隶属于国有钢铁企业,后者更能抵御市场风浪;同时,在市场风潮中,民营企业更灵活的用工制度,也使得其能够“随行就市”地裁员以压缩成本。

  薄利多销矿价弱势难改

  铁矿石价格的下跌,从供给面上看缘于国际矿企的继续增产,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月我国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8213万吨,较上月增加661万吨,同比增长21.9%;1-11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85655万吨,同比增长1.3%。

  需求上,中国钢材需求的持续萎缩,是另一大压制矿价的利空因素。中国冶金工业研究院12月7日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钢铁消费量6.68亿吨,同比下降4.8%,2016年将进一步降至6.48亿吨。中钢协最新数据也显示,2015年11月中旬重点钢铁企业粗钢日均产量161.15万吨,旬环比下降4.8%。11月中旬末,重点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519万吨,较上一旬增长1.07%,较上月同期下降7.03%。

  英国资本经济公司的高级商品经济学家John Kovacs表示,铁矿石的价格可能在明年继续维持低位,但是他并不认为,铁矿石的价格会长期低于40美元/吨。因为对于铁矿石的需求降低的空间有限,且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面对该价格可能会采取减产的措施。

  但惠誉国际评级有限公司曾预测,2016年及2017年铁矿石供应将超过1.45亿吨,因此其价格不太可能有所回暖。今年铁矿石海运吨数约为1.3亿吨,预计明年将增加逾10%。

  “高炉开工持续下降,由于对后市不看好以及受 资金流限制,钢厂采购意愿较差,铁矿库存继续压缩至20天,且钢厂卖长协矿的现象增多,导致港口库存继续大幅增加,叠加钢厂减产预期加码,铁矿弱势运行仍是主题。”中信期货分析师刘洁等表示。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