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营银行首次披露“成绩单” 5家银行总资产达500亿

2015年11月20日 20:24    来源: 新华网     姚玉洁 孙青

  深圳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首批5家民营银行20日在上海联合发布《中国民营银行发展公约》,倡导普惠民生、差异发展、互利合作。这5家银行也首次透露了开业以来的“成绩单”,总资产规模已达500亿元。在民营银行审批设立有望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民营资本该如何来捧银行这个“金饭碗”?

  民营银行赚钱吗?

  2014年底,我国第一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前海微众银行开业,今年6月25日,首批最后一家民营银行网商银行正式对外营业。在20日举行的2015年中国民营银行发展座谈会上,首批“弄潮儿”第一次透露了他们的成绩单。

  最早开张的微众银行,首款互联网金融产品“微粒贷”目前主动授信已超过1000万人,交易金额近70亿元,贷款余额超40亿元。微众银行APP代销各类基金等理财产品,目前客户数接近50万人,交易金额700亿元,管理资产超150亿元。

  “截至三季度末,我们资产规模接近170亿元,资产稳健增长,盈利符合预期,结构也不断在优化,贷款不良率为0%。”上海华瑞银行行长朱韬透露。而据其发布的2015年度上海自由贸易区跨境同业存单的发行计划,截至今年8月末,华瑞银行共实现营业净收入1.34亿元,实现净利润1881万元,存贷比为47.68%,均符合监管要求和该行的内控目标。

  浙江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介绍,自今年9月正式上线第一款融资产品以来,网商银行已经服务了30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贷款余额超过30亿元。

  如何破解“出生易、成长难”?

  总体而言,民营银行面临客户面较窄、经营规模较小等挑战。如何解决民营银行“出生易、成长难”这一困境?民营银行有哪些独到的制胜武器?

  机制高效“小快轻”,是民营银行第一宝。朱韬说:“民营机构反应灵敏,决策快,勇于改革创新,尤其是作为上海自贸区的法人银行,有很多先行先试的优势。华瑞花了54天时间就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系统建设,4个月研发完成了FT自贸区分账核算体系,6个月推出了民营银行第一张人民银行3.0标准的芯片卡。”

  知根知底风控好,成为区域性特色银行的优势竞争力。温州民商银行行长侯念东表示,防控风险除了把握第一还款来源,尤其要对经营者素质比较了解,是否喜欢赌博、诚信程度、贷款用途等都是发放贷款的重要考虑指标,有欠息预期或诉讼状况的,坚决不贷。

  大数据无疑是民营银行另一个核心优势。俞胜法表示,用大数据“开银行”有三个层面的应用:一是客户准入,帮助银行筛选客户,找准市场定位;二是风险控制,利用大数据计算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并不断修正风控模型;三是利用大数据检验整个业务、整个流程,用大数据评估银行业务是否符合发展方向。

  民营银行审批提速?

  日前,百度宣布与中信集团旗下中信银行发起设立百信银行。民营银行银监会城市银行部副主任邱小秋则在此间表示,民营银行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银监会将按照《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成熟一家、审批一家。一系列信号使得业界猜测,民营银行审批设立步伐是否会进一步加快。

  据上海华瑞银行董事长凌涛透露,民营银行审批有望进入“常态化”,监管部门下一阶段还将出台关于民营银行的监管指导意见。

  目前,民营银行受理已全面开闸,审批时间也由之前的6个月缩短至4个月,设立民营银行筹建申请的受理权和民营银行开业审批权下放到各省份银监局。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目前民营银行还面临客户信心不足、定价能力不足、经营风险较高、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尚未定型等挑战。未来需要在监管、制度、市场环境等方面为民营银行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记者姚玉洁、孙青)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